厨房设备网
手机版
首页 > 招投标 > 厨房设备

广东响水龙潭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二期建设项目森林管护所建设工程竞争性磋商公告

  • 广东
  • 状态:公告
所在地区广东招标类型公告
请点击下载发布时间2020-11-16
广东响水龙潭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二期建设项目森林管护所建设工程竞争性磋商公告
  • 发布时间:2020-11-16 14:50
  • 广东响水龙潭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二期建设项目森林管护所建设工程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江门市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www.jiangmen.gov.cn/bmpd/jmsggzyjyzx/)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0年11月27日10点00分(北京时间)前提交申请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EPCS2020-072
    项目名称:广东响水龙潭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二期建设项目森林管护所建设工程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1204736.06
    最高限价(如有):1204736.06
    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
    1、标的名称:广东响水龙潭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二期建设项目森林管护所建设工程
    2、标的数量:1项
    3、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
    (1)完工期:合同签订生效后经采购人同意进场,进场之日起130个日历天内完工。
    (2)广东响水龙潭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二期建设项目森林管护所建设工程(具体要求详见磋商文件)。
    (3)落实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政策。具体要求详见用户需求书。
    (4)供应商招标文件后按照系统提示打印《标书确认回执》。供应商应将《标书确认回执》粘贴在投标文件正本的外包装,以供核对。
    (5)符合资格的供应商应在投标截止时间前将标书费汇入指定账户。
    4、其他:
    合同履行期限:\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本项目不属于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项目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1)响应人应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条件;
    (2)响应人应当是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具有从事本项目的经营范围和能力,且具有良好的信誉;
    (3)响应人应当具有建设主管部门核发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或以上资质);
    (4)响应人应当具有有效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5)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响应;
    (6)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查询响应人信用记录,查询截止时点为提交响应文件之日,由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通过 信用中国 网站(http://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等渠道查询相关响应人近三年信用记录,将查询的响应人信用记录提供给评审现场;
    (7)被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及其他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件的响应人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
    (8)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响应人,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
    (9)为本项目提供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响应人,不得再参加该采购项目的其他采购活动;
    注:若分公司投标的,应当取得具有法人资格的总公司出具给分公司的有效授权。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0年11月17日至2020年11月23日(磋商文件的发售期限自开始之日起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每天上午09:00至12:00,下午14:30至17: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
    地点:江门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www.jiangmen.gov.cn/bmpd/jmsggzyjyzx/)。
    方式:网上报名:供应商(包括江门市的供应商和外地供应商)必须通过江门市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www.jiangmen.gov.cn/bmpd/jmsggzyjyzx/)进行网上报名,完成报名步骤后,缴纳标书款人民币150.00元至(收款人名称:中山远信工程咨询招标有限公司江门分公司;开户银行:工商银行江门港口支行;账号:2012002109085853134,备注项目名称),供应商报名并成功缴费后视为报名成功。供应商报名后可在网上获取招标文件并打印《招标文件确认回执》。未登记的供应商应当先完成供应商网上登记再招标文件。供应商登记办法江门市公共资源交易网查阅。
    售价(元):150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0年11月27日10点00分(北京时间)(从磋商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首次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10日;从谈判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首次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从询价通知书开始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
    地点:江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恩平分中心开标会议室【地址:恩平市恩城广青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五楼(冯如广场侧)】。
    五、开启(竞争性磋商方式必须填写)
    时间:2020年11月27日10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江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恩平分中心开标会议室【地址:恩平市恩城广青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五楼(冯如广场侧)】。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接收响应文件时间:2020年11月27日上午09:30-10:00。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称:恩平市林业局
    地址:恩平市新平中路75号
    联系方式:0750-7152127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称:中山远信工程咨询招标有限公司
    地址:中山市石岐区第一城怡景5幢二层10、11卡
    联系方式:0760-88860676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容小姐/史小姐
    电话:0750-3399691/0750-3399692

    附件

    委托代理协议

    磋商文件、工程量清单、图纸

    发布人:中山远信工程咨询招标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6日

    上一个: 无 下一个: 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新建项目医疗设备系统及建设配套开办项目-厨房设备公开招标公告 上一个: 无 下一个: 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新建项目医疗设备系统及建设配套开办项目-厨房设备公开招标公告
相关资料 CABR-PKPM - 1 - 森林管护所结构计算书 CABR-PKPM - 2 - 一. 设计依据一. 设计依据一. 设计依据一. 设计依据 本工程按照如下规范、规程进行设计: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年版) 3.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6.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7.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9. 广东《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2013) 10.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 11. 《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 28-2012) 12. 《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59:2004) 13.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 14.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17) 15. 《钢板剪力墙技术规程》(JGJ/T 380-2015) 16.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1022-2015) 二. 计算软件信息二. 计算软件信息二. 计算软件信息二. 计算软件信息 本工程计算软件为SATWE V4.3.0版。 计算日期为2020年6月11日10时53分56秒。 三. 结构模型概况三. 结构模型概况三. 结构模型概况三. 结构模型概况 1. 系统总信息1. 系统总信息1. 系统总信息1. 系统总信息 (一)总信息:(一)总信息:(一)总信息:(一)总信息: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 0.00 混凝土容重(kN/m3) 25.00 钢材容重(kN/m3) 78.00 裙房层数 0 转换层所在层号 0 嵌固端所在层号 1 地上部分层数 2 地下室层数 0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1.00 弹性板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1.00 转换层指定为薄弱层 是 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 是 高位转换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计算 传统方法 墙倾覆力矩计算方法 考虑墙的所有内力贡献 考虑梁板顶面对齐 否 构件偏心方式 传统移动节点方式 结构材料信息 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 模拟施工加载 3 风荷载计算信息 计算水平风荷载 地震作用计算信息 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结构所在地区 广东 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 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 墙梁转框架梁的控制跨高比(0=不转) 0.00 框架连梁按壳元计算控制跨高比 0.00 扣除构件重叠质量和重量 是 刚性楼板假定计算信息 整体指标计算采用强刚,其他指标采用非强刚 楼梯计算信息 不带楼梯进行计算 采用指定的刚重比计算模型 否 墙柱刚度折减系数 1.00 自动计算现浇楼板自重 是 楼板按有限元方式进行面外设计 否 剪力墙设计是否考虑端柱 否 (二)高级参数:(二)高级参数:(二)高级参数:(二)高级参数: 位移指标统计时考虑斜柱(仅限小于“支 撑临界角”的斜柱) 否 按框架梁建模的连梁混凝土等级默认同墙 否 二道防线调整时,调整与框架柱相连的框 架梁端弯矩、剪力 是 采用自定义位移指标统计节点范围 否 薄弱层地震内力调整时不放大构件轴力 放大 剪切刚度计算时考虑柱刚域影响 否 (三)控制信息:(三)控制信息:(三)控制信息:(三)控制信息: 计算软件信息 64位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Pardiso 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总刚分析方法 位移输出方式 简化输出 吊车荷载计算 否 CABR-PKPM - 3 - 生成传给基础的刚度 否 采用自定义范围统计指标 否 (四)风荷载信息:(四)风荷载信息:(四)风荷载信息:(四)风荷载信息: 地面粗糙度类别 B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 0.60 X向结构基本周期(秒) 0.44 Y向结构基本周期(秒) 0.44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 5.00 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1.00 用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kN/m2) 0.60 用于舒适度验算的结构阻尼比(%) 2.00 考虑顺风向风振影响 是 考虑横风向风振影响 否 考虑扭转风振影响 否 水平风体型系数: 体型分段数 1 第一段: 最高层号 2 X向体型系数 1.30 Y向体型系数 1.30 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型系数 0.50 (五)地震信息:(五)地震信息:(五)地震信息:(五)地震信息: 结构规则性信息 不规则 设防地震分组 第一组 设防烈度 6(0.05g) 场地类别 II 类 砼框架抗震等级 4 四级 剪力墙抗震等级 4 四级 钢框架抗震等级 4 四级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不改变 悬挑梁默认取框梁抗震等级 否 按主振型确定地震内力符号 否 按抗规(6.1.3-3)降低嵌固端以下抗震构 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否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 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高规表3.9.3、表 3.9.4) 是 程序自动考虑最不利水平地震作用 否 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否 考虑偶然偏心 是 考虑偶然偏心的方式 相对于回转半径的偶然偏心 相对于回转半径的偶然偏心 0.173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载组合值系数 0.50 周期折减系数 0.70 特征周期(秒) 0.35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0.0400 用于12层以下规则砼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 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0.2800 结构阻尼比选取方法 全楼统一 结构的阻尼比(%) 5.00 特征值分析参数: 分析类型 子空间迭代法 计算振型个数 9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 0 同时考虑相应角度的风荷载 否 是否采用自定义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否 指定的隔震层个数 0 阻尼比确定方法 强制解耦 最大附加阻尼比 0.50 迭代确定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 否 (六)活荷信息:(六)活荷信息:(六)活荷信息:(六)活荷信息: 楼面活荷载折减方式 传统方式 柱、墙设计时活荷载 不折减 传给基础的活荷载 折减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 计算截面以上层数 折减系数 1 1.00 2-3 0.85 4-5 0.70 6-8 0.65 9-20 0.60 20层以上 0.55 梁楼面活荷载折减设置 不折减 梁活荷不利布置的最高层号 2 墙、柱设计时消防车荷载 折减 梁设计时消防车荷载 折减 (七)调整信息:(七)调整信息:(七)调整信息:(七)调整信息: CABR-PKPM - 4 - 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 1.00 梁扭矩折减系数 0.40 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 1.00 支撑临界角(度) 20.00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0.85 梁端弯矩调幅方法 通过竖向构件判断调幅梁支座 地震作用下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0.60 风荷载作用下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1.00 柱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1.15 墙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1.15 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 是 梁刚度放大系数按主梁计算 否 自动考虑抗震规范(5.2.5)条(剪重比调 整) 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 扭转效应是否明显 否 弱轴方向动位移比例(0-1) 0.00 强轴方向动位移比例(0-1) 0.00 薄弱层调整: 按刚度比判断薄弱层的方式 按抗规和高规从严判断 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的薄弱层自动进行调整否 指定的薄弱层个数 0 薄弱层地震内力放大系数 1.25 地震作用调整: 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 1.00 二道防线调整: 考虑双向地震时内力调整方式 先考虑双向地震再调整 0.2V0分段调整方法 规范方法 alpha 0.20 beta 1.50 调整分段数 0 调整系数上限 2.00 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的内力 否 框支柱调整系数上限 5.00 指定的加强层个数 0 采用SAUSAGE-Design计算的连梁刚度折减 系数 否 计算地震位移时不考虑连梁刚度折减 否 钢管束墙混凝土刚度折减系数 1.00 转换结构构件(三、四级)的水平地震作 用效应放大系数 1.00 (八)设计信息:(八)设计信息:(八)设计信息:(八)设计信息: 结构重要性系数 1.00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 0.85 梁按压弯计算的最小轴压比 0.15 梁按拉弯计算的最小轴拉比 0.15 钢梁宽厚比等级 S4 钢柱宽厚比等级 S4 轴压比计算时考虑活荷载折减 是 钢构件材料强度执行《高钢规》JGJ 99-2015 是 执行《高钢规》JGJ 99-2015第7.3.9条和 7.4.1条(长细比、宽厚比) 否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是 结构中的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照纯框架 结构的规定采用 否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执行高规 7.2.16-4条的较高配筋要求 是 当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抗规6.4.5条规定的 限值时一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是 按混凝土规范B.0.4条考虑柱二阶效应 否 梁按高规5.2.3-4条进行简支梁控制 主梁、次梁均执行此条 主梁进行简支梁控制的处理方法 分段计算 梁保护层厚度(mm) 20.00 柱保护层厚度(mm) 20.00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 梁端简化为刚域 是 柱端简化为刚域 是 是否考虑钢梁刚域 否 钢柱计算长度系数: X向: 有侧移 Y向: 有侧移 自动考虑有无侧移 否 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计算 柱双偏压配筋方式 普通方式 柱剪跨比计算原则 简化方式(H/2h0) 简化方式(H/2h0) 否 过渡层信息: 过渡层个数 0 结构内力分析方法 一阶弹性设计方法 二阶效应计算方法 不考虑 柱长度系数置1.0 否 CABR-PKPM - 5 - 考虑结构整体缺陷 否 考虑结构构件缺陷 否 柱、支撑按新钢标5.5.7-2进行稳定验算 否 墙柱配筋采用考虑翼缘共同工作的设计方法否 执行《混规》GB50010-2010第9.2.6.1条有 关规定 否 执行《混规》GB50010-2010第11.3.7条有 关规定 否 圆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执行规范 高规(JGJ 3-2010) 方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执行规范 矩形钢管砼规程(CECS 159:2004) 型钢混凝土构件设计执行规范 型钢砼组合结构规程(JGJ 138-2001) 异形柱设计执行规范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17) 钢结构设计执行规范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 执行《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 DB11/1003-2013 否 执行《建筑结构可靠性统一设计标准》 是 (九)配筋信息:(九)配筋信息:(九)配筋信息:(九)配筋信息: 钢筋级别: 梁主筋级别 HRB400[400] 梁箍筋级别 HPB300[270] 柱主筋级别 HRB400[400] 柱箍筋级别 HPB300[270] 墙主筋级别 HRB400[400] 墙水平分布筋级别 HPB300[270] 墙竖向分布筋级别 HPB300[270] 边缘构件箍筋级别 HPB300[270] 板主筋级别 HRB400[400] 箍筋间距: 梁箍筋间距(mm) 100.00 柱箍筋间距(mm) 100.00 墙水平分布筋间距(mm) 200.00 墙分布筋配筋率: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0.30 墙最小水平分布筋配筋率(%) 0.00 梁抗剪配筋采用交叉斜筋方式时,箍筋与 对角斜筋的配筋强度比 1.00 HRB500轴心受压强度取400N/mm2 是 (十)荷载组合:(十)荷载组合:(十)荷载组合:(十)荷载组合: 地震与风同时组合 否 考虑竖向地震为主的组合 否 普通风与特殊风同时进行组合 否 屋面活荷载、雪荷载和风荷载组合原则 屋面活荷载、风荷载和雪荷载同时进行组合 温度作用考虑风荷载参与组合的组合值系数0.00 砼构件温度效应折减系数 0.30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h(主控) 1.30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h(非主控) 0.50 荷载组合方式 采用默认组合 (十一)地下室信息:(十一)地下室信息:(十一)地下室信息:(十一)地下室信息: 室外地面与结构最底部的高差(单位m) 0.00 x向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 3.00 y向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 3.00 x向地面处回填土刚度折减系数 0.00 y向地面处回填土刚度折减系数 0.00 地下室外墙侧水土压力参数: 回填土容重(kN/m3) 18.00 室外地坪标高(m) -0.35 回填土侧压力系数 0.50 地下水位标高(m) -20.00 回填土饱和容重(kN/m2) 25.00 室外地面附加荷载(kN/m2) 0.00 水土侧压计算 水土分算 水压力年限调整系数 1.00 人防设计信息: 人防地下室总层数 0 面外设计方法 有限元方法 竖向配筋方式 纯弯 外墙纵筋保护层厚度(mm) 35.00 内墙纵筋保护层厚度(mm) 35.00 (十二)广东规程:(十二)广东规程:(十二)广东规程:(十二)广东规程: 结构高度 A级 框架梁附加弯矩调整系数 1.00 0.2V0调整时,调整与框架柱相连的框架梁 端弯矩、剪力 是 (十三)性能设计:(十三)性能设计:(十三)性能设计:(十三)性能设计: 按照高规方法进行性能设计 不考虑 CABR-PKPM - 6 - (十四)其他重要参数:(十四)其他重要参数:(十四)其他重要参数:(十四)其他重要参数: 主控自由度总数 159 主控自由度总数 159 (十五)其他重要参数:(十五)其他重要参数:(十五)其他重要参数:(十五)其他重要参数: 主控自由度总数 159 主控自由度总数 159 2. 楼层信息2. 楼层信息2. 楼层信息2. 楼层信息 表3-1 构件材料 层号 梁 柱(含支撑) 墙 数量 材料 数量 材料 数量 材料 1,2 34 C30 10 C30 表3-2 梁柱板钢筋强度及保护层厚度 层号 柱纵筋 柱箍筋 柱保护层厚 度 梁纵筋 梁箍筋 梁保护层厚 度 楼板钢筋 1,2 400 270 20 400 270 20 400 注: 保护层厚度单位为mm 表中为钢筋强度设计值,选择中、大震不屈服设计时,程序自动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进行计 算。 表3-3 墙钢筋强度 层号 墙主筋 墙水平分布筋 墙竖向分布筋 边缘构件箍筋 1,2 400 270 270 270 表中为钢筋强度设计值,选择中、大震不屈服设计时,程序自动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进行计 算。 表3-4 墙分布筋配筋率 层号 最小水平分布筋配筋率(%)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1,2 0.00% 0.30% 图3-1 全楼构件材料简图 3. 各层等效尺寸3. 各层等效尺寸3. 各层等效尺寸3. 各层等效尺寸 表3-5 各层等效尺寸(单位:m,m^2) 层号 层高 累计层高 面积 形心X,Y 等效宽B 等效高H 最大宽 BMAX 最小宽 BMIN 2 3.500 7.000 141.60 10.09,8.20 12.00 11.80 12.00 11.80 1 3.500 3.500 109.36 10.09,8.49 11.69 9.30 11.69 9.30 4. 层塔属性4. 层塔属性4. 层塔属性4. 层塔属性 表3-6 楼层属性表 层号 约束边缘 构件层 过渡层 底部加强 区楼层 转换层 加强层 薄弱层 顶部小塔 楼 输出位移 比 结构镂空 2 √ √ 1 √ √ √ 四. 工况和组合四. 工况和组合四. 工况和组合四. 工况和组合 1. 工况设定1. 工况设定1. 工况设定1. 工况设定 表4-1 工况设定 CABR-PKPM - 7 - 工况编号 工况简称 工况详称 工况1 DL 恒荷载 工况2 LL 活荷载 工况3 EXP X向正偏心地震 工况4 EXM X向负偏心地震 工况5 EYP Y向正偏心地震 工况6 EYM Y向负偏心地震 工况7 WX X向风荷载 工况8 WY Y向风荷载 工况9 LL2 考虑不利布置的活荷载(负包络) 工况10 LL3 考虑不利布置的活荷载(正包络) 工况11 LX X向静震(规定水平力) 工况12 LY Y向静震(规定水平力) 工况13 PX X向正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 工况14 MX X向负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 工况15 PY Y向正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 工况16 MY Y向负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 工况17 U01 土压力 工况18 U02 水压力 工况19 EX X向地震 工况20 EY Y向地震 2. 工况信息2. 工况信息2. 工况信息2. 工况信息 表4-2 永久荷载信息 工况名称 分项系数 分项系数(有利) 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 恒荷载 1.30 1.00 1.00 土压力 1.30 1.00 0.00 表4-3 可变荷载信息 工况名称 分项系数 抗震组合值系数 组合值系数 重力荷载代表值系 数 活荷载 1.50 -- 0.70 0.50 风荷载 1.50 0.20 0.60 0.00 水压力 1.50 -- 0.70 0.00 表4-4 地震作用信息 工况名称 分项系数(主控) 分项系数(非主控) 水平地震 1.30 0.50 3. 构件内力基本组合系数3. 构件内力基本组合系数3. 构件内力基本组合系数3. 构件内力基本组合系数 U01: 土压力 U02: 水压力 DL: 恒荷载 LL: 活荷载 WL: 风荷载 EH: 水平地震 表4-5 工况组合原则 编号 组合 1 1.30*DL 1.50*LL 2 1.00*DL 1.50*LL 3 1.30*DL 1.50*WL 4 1.30*DL -1.50*WL 5 1.00*DL 1.50*WL 6 1.00*DL -1.50*WL 7 1.30*DL 1.50*LL 0.90*WL 8 1.30*DL 1.50*LL -0.90*WL 9 1.30*DL 1.05*LL 1.50*WL 10 1.30*DL 1.05*LL -1.50*WL 11 1.00*DL 1.50*LL 0.90*WL 12 1.00*DL 1.50*LL -0.90*WL 13 1.00*DL 1.05*LL 1.50*WL 14 1.00*DL 1.05*LL -1.50*WL 15 1.20*DL 0.60*LL 1.30*EH 16 1.20*DL 0.60*LL -1.30*EH 17 1.00*DL 0.50*LL 1.30*EH 18 1.00*DL 0.50*LL -1.30*EH 19 1.30*DL 1.50*LL 1.30*U01 五. 质量信息五. 质量信息五. 质量信息五. 质量信息 1. 结构质量分布1. 结构质量分布1. 结构质量分布1. 结构质量分布 根据《高规》3.5.6条的规定,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根据《高规》3.5.6条的规定,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根据《高规》3.5.6条的规定,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根据《高规》3.5.6条的规定,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 的1.5倍。结构全部楼层满足规范要求。的1.5倍。结构全部楼层满足规范要求。的1.5倍。结构全部楼层满足规范要求。的1.5倍。结构全部楼层满足规范要求。 表5-1 质量分布 层号 恒载质量(t) 活载质量(t) 层质量(t) 质量比 2 177.9 3.5 181.4 1.00 1 171.5 9.6 181.1 1.00 恒载产生的总质量 (t): 349.438 活载产生的总质量 (t): 13.098 CABR-PKPM - 8 - 结构的总质量 (t): 362.536 恒载产生的总质量包括结构自重和外加恒载 结构总质量包括恒载、活载产生的质量和附加质量以及自定义工况荷载产生的质量 活载产生的总质量、自定义工况荷载产生的总质量和结构的总质量是活载折减后的结果 (1t = 1000kg) 下表中质量比的计算方法为“本层单位面积质量与上层单位面积质量比值”和“本层单位面积下表中质量比的计算方法为“本层单位面积质量与上层单位面积质量比值”和“本层单位面积下表中质量比的计算方法为“本层单位面积质量与上层单位面积质量比值”和“本层单位面积下表中质量比的计算方法为“本层单位面积质量与上层单位面积质量比值”和“本层单位面积 质量与下层单位面积质量比值”的大值。该方法的判断依据《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质量与下层单位面积质量比值”的大值。该方法的判断依据《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质量与下层单位面积质量比值”的大值。该方法的判断依据《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质量与下层单位面积质量比值”的大值。该方法的判断依据《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技术规范》(JGJ3-2002)补充规范(DBJ/T 15-46-2005)第2.3.6条。当某层单位面积的质量平均技术规范》(JGJ3-2002)补充规范(DBJ/T 15-46-2005)第2.3.6条。当某层单位面积的质量平均技术规范》(JGJ3-2002)补充规范(DBJ/T 15-46-2005)第2.3.6条。当某层单位面积的质量平均技术规范》(JGJ3-2002)补充规范(DBJ/T 15-46-2005)第2.3.6条。当某层单位面积的质量平均 分布密度为相邻层的1.5倍以上时,称为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需注意,最新的广东省标分布密度为相邻层的1.5倍以上时,称为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需注意,最新的广东省标分布密度为相邻层的1.5倍以上时,称为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需注意,最新的广东省标分布密度为相邻层的1.5倍以上时,称为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需注意,最新的广东省标 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2013)已取消此项规定,因此,此项输出结果仅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2013)已取消此项规定,因此,此项输出结果仅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2013)已取消此项规定,因此,此项输出结果仅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2013)已取消此项规定,因此,此项输出结果仅 供参考。供参考。供参考。供参考。 表5-2 各楼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分布 层号 单位面积质量(kg/ m^2) 单位面积质量比 2 1281.3 1.00 1 1656.1 1.29 图5-1 恒载,活载,层质量分布曲线 图5-2 质量比分布曲线 图5-3 单位面积质量分布曲线 CABR-PKPM - 9 - 图5-4 单位面积质量比分布曲线 2. 各层刚心、偏心率信息2. 各层刚心、偏心率信息2. 各层刚心、偏心率信息2. 各层刚心、偏心率信息 Xstif、Ystif(m): Xstif、Ystif(m): Xstif、Ystif(m): Xstif、Ystif(m): 刚心的 X,Y 坐标值 Alf(Degree): Alf(Degree): Alf(Degree): Alf(Degree): 层刚性主轴的方向 Eex、Eey: Eex、Eey: Eex、Eey: Eex、Eey: X,Y 方向的偏心率 表5-4 各层刚心、偏心率信息 层号 Xstif Ystif Alf Eex Eey 2 10.12 8.31 45.00 0.70% 1.69% 1 10.12 8.31 45.00 1.44% 3.26% 六. 荷载信息六. 荷载信息六. 荷载信息六. 荷载信息 1. 风荷载信息1. 风荷载信息1. 风荷载信息1. 风荷载信息 风压单位: kN/m2 迎风面积单位: m2 本层风荷、楼层剪力单位:kN 楼层弯矩单位: kN.m 表6-1 X向顺风向风荷载信息 层号 本层风荷 楼层剪力 楼层弯矩 2 55.4 55.4 193.9 1 44.4 99.8 543.2 表6-2 Y向顺风向风荷载信息 层号 本层风荷 楼层剪力 楼层弯矩 2 55.2 55.2 193.1 1 44.4 99.6 541.5 图6-1 顺风向楼层剪力简图 CABR-PKPM - 10 - 图6-2 顺风向楼层弯矩简图 七. 立面规则性七. 立面规则性七. 立面规则性七. 立面规则性 1. 楼层侧向剪切刚度1. 楼层侧向剪切刚度1. 楼层侧向剪切刚度1. 楼层侧向剪切刚度 Ratx,Raty(刚度比): Ratx,Raty(刚度比): Ratx,Raty(刚度比): Ratx,Raty(刚度比): X,Y 方向本层塔剪切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剪切刚度的比值 表7-1 楼层侧向剪切刚度比 层号 Ratx Raty 1,2 1.00 1.00 图7-1 多方向刚度比简图 2. [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强刚)2. [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强刚)2. [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强刚)2. [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强刚) 《广东高规》3.5.2条规定:抗震设计时,当地下室顶板为计算嵌固端时,首层侧向刚度不宜 《广东高规》3.5.2条规定:抗震设计时,当地下室顶板为计算嵌固端时,首层侧向刚度不宜 《广东高规》3.5.2条规定:抗震设计时,当地下室顶板为计算嵌固端时,首层侧向刚度不宜 《广东高规》3.5.2条规定:抗震设计时,当地下室顶板为计算嵌固端时,首层侧向刚度不宜 小于相邻上一层的1.5倍。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层楼层侧向刚度的90%;小于相邻上一层的1.5倍。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层楼层侧向刚度的90%;小于相邻上一层的1.5倍。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层楼层侧向刚度的90%;小于相邻上一层的1.5倍。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层楼层侧向刚度的90%;结构有结构有结构有结构有 些楼层侧向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具体见下表刚度比2。些楼层侧向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具体见下表刚度比2。些楼层侧向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具体见下表刚度比2。些楼层侧向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具体见下表刚度比2。 《抗规》3.4.3-2条对于侧向刚度不规则的定义为: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 《抗规》3.4.3-2条对于侧向刚度不规则的定义为: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 《抗规》3.4.3-2条对于侧向刚度不规则的定义为: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 《抗规》3.4.3-2条对于侧向刚度不规则的定义为: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 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结构并无侧向刚度不规则的情况。结构并无侧向刚度不规则的情况。结构并无侧向刚度不规则的情况。结构并无侧向刚度不规则的情况。 Ratx1,Raty1(刚度比1):Ratx1,Raty1(刚度比1):Ratx1,Raty1(刚度比1):Ratx1,Raty1(刚度比1):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 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值(按抗规3.4.3;高规3.5.2-1) Ratx2,Raty2(刚度比2):Ratx2,Raty2(刚度比2):Ratx2,Raty2(刚度比2):Ratx2,Raty2(刚度比2):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本层层高的乘积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 度与上层层高的乘积的比值(高规3.5.2-2) 表7-2 楼层刚度比 层号 Ratx1 Raty1 Ratx2 Raty2 Rat2_min 2 1.00 1.00 1.00 1.00 1.00 1 1.94 1.90 *1.36* *1.33* 1.50 CABR-PKPM - 11 - 图7-2 多方向刚度比1简图 3. 各楼层受剪承载力3. 各楼层受剪承载力3. 各楼层受剪承载力3. 各楼层受剪承载力 《高规》3.5.3条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高规》3.5.3条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高规》3.5.3条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高规》3.5.3条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 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 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结构设定的限值是80.00%。并无楼层承载力突变的情况结构设定的限值是80.00%。并无楼层承载力突变的情况结构设定的限值是80.00%。并无楼层承载力突变的情况结构设定的限值是80.00%。并无楼层承载力突变的情况 Vx(kN)、Vy(kN): Vx(kN)、Vy(kN): Vx(kN)、Vy(kN): Vx(kN)、Vy(kN): 楼层受剪承载力(X、Y方向) Vx/Vxp、Vy/Vyp: Vx/Vxp、Vy/Vyp: Vx/Vxp、Vy/Vyp: Vx/Vxp、Vy/Vyp: 本层与上层楼层承载力的比值(X,Y方向) 表7-3 各楼层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 层号 Vx(kN) Vy(kN) Vx/Vxp Vy/Vyp 比值判断 2 695.16 720.47 1.00 1.00 满足 1 895.72 990.47 1.29 1.37 满足 图7-3 多方向受剪承载力比简图 4. 楼层薄弱层调整系数4. 楼层薄弱层调整系数4. 楼层薄弱层调整系数4. 楼层薄弱层调整系数 用户指定的薄弱层:用户指定的薄弱层:用户指定的薄弱层:用户指定的薄弱层:在参数及多塔定义中指定的薄弱层 软弱层: 软弱层: 软弱层: 软弱层: 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楼层 (刚度比判断方式: 抗规和高规从严判断) (软弱层判断原则:“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的刚度比1及刚度比2) 薄弱层: 薄弱层: 薄弱层: 薄弱层: 受剪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楼层 C_def: C_def: C_def: C_def: 默认的薄弱层调整系数(综合以上三项判断得到) C_user: C_user: C_user: C_user: 用户定义的薄弱层调整系数 C_final: C_final: C_final: C_final: 程序综合判断最终采用的薄弱层调整系数 表7-4 薄弱层调整系数 层号 方向 用户指定薄 弱层 软弱层 薄弱层 C_def C_user C_final 2 X,Y 1.00 1.00 1 X,Y √ 1.25 1.25 八. 抗震分析及调整八. 抗震分析及调整八. 抗震分析及调整八. 抗震分析及调整 1.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1.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1.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1.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 CABR-PKPM - 12 - 地震作用的最不利方向角: -7.58度 表8-1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 振型号 周期(s) 方向角 (度) 类型 扭振成份 X侧振成份Y侧振成份 总侧振成 份 阻尼比 1 0.4045 173.41 X 0% 99% 1% 100% 5.00% 2 0.4004 83.45 Y 3% 1% 96% 97% 5.00% 3 0.3731 80.70 T 97% 0% 3% 3% 5.00% 4 0.1333 3.99 X 3% 97% 0% 97% 5.00% 5 0.1311 94.52 Y 1% 1% 99% 99% 5.00% 6 0.1167 36.80 T 98% 1% 1% 2% 5.00% 7 0.0976 4.11 T 99% 1% 0% 1% 5.00% 8 0.0865 0.00 T 100% 0% 0% 0% 5.00% 9 0.0856 179.17 T 100% 0% 0% 0% 5.00% 图8-1 1-8振型周期简图 注: 图中蓝色表示侧振成份,红色表示扭振成份. 2.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强刚)2.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强刚)2.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强刚)2.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强刚) 表8-2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强刚) 振型号 周期(s) 方向角(度) 类型 扭振成份 X侧振成份 Y侧振成份 总侧振成份 1 0.4045 173.11 X 0% 98% 1% 100% 2 0.4004 83.38 Y 3% 1% 96% 97% 振型号 周期(s) 方向角(度) 类型 扭振成份 X侧振成份 Y侧振成份 总侧振成份 3 0.3730 73.37 T 97% 0% 3% 3% 4 0.1321 3.28 X 1% 99% 0% 99% 5 0.1311 93.62 Y 0% 0% 99% 100% 6 0.1148 34.39 T 99% 1% 0% 1% 图8-2 1-8振型周期简图 注: 图中蓝色表示侧振成份,红色表示扭振成份. 3. 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3. 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3. 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3. 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 表8-3 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 振型号 EX EY 振型号 EX EY 1 90.12% 1.21% 2 1.10% 87.85% 3 0.16% 2.48% 4 8.31% 0.04% 5 0.06% 8.37% 6 0.12% 0.06% 7 0.06% 0.00% 8 0.00% 0.00% 9 0.05% 0.00% 根据《高规》5.1.13条,各振型的参与质量之和不应小于总质量的90%。根据《高规》5.1.13条,各振型的参与质量之和不应小于总质量的90%。根据《高规》5.1.13条,各振型的参与质量之和不应小于总质量的90%。根据《高规》5.1.13条,各振型的参与质量之和不应小于总质量的90%。 第 1 地震方向 EX 的有效质量系数为 99.96%,参与振型足够 第 2 地震方向 EY 的有效质量系数为 100.00%,参与振型足够 CABR-PKPM - 13 - 4. 地震作用下结构剪重比及其调整4. 地震作用下结构剪重比及其调整4. 地震作用下结构剪重比及其调整4. 地震作用下结构剪重比及其调整 Vx,Vy(kN): Vx,Vy(kN): Vx,Vy(kN): Vx,Vy(kN): 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的剪力 RSW: RSW: RSW: RSW: 剪重比 Coef1: Coef1: Coef1: Coef1: 用户定义的剪重比调整系数 Coef2: Coef2: Coef2: Coef2: 按抗规(5.2.5)条计算的剪重比调整系数 Coef_RSWx,Coef_RSWy: Coef_RSWx,Coef_RSWy: Coef_RSWx,Coef_RSWy: Coef_RSWx,Coef_RSWy: 程序综合考虑最终采用的剪重比调整系数(如果用户定义了则采用用 户定义值) 根据《抗规》5.2.5条规定,6度(0.05g)设防地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4,X向楼层根据《抗规》5.2.5条规定,6度(0.05g)设防地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4,X向楼层根据《抗规》5.2.5条规定,6度(0.05g)设防地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4,X向楼层根据《抗规》5.2.5条规定,6度(0.05g)设防地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4,X向楼层 剪重比不应小于0.80%。剪重比不应小于0.80%。剪重比不应小于0.80%。剪重比不应小于0.80%。 由下表可见, X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由下表可见, X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由下表可见, X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由下表可见, X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 表8-4 EX工况下指标 层号 Vx(kN) RSW Coef1 Coef2 Coef_RSWx 2 87.5 4.82% 1.00 1.00 1 133.0 3.67% 1.00 1.00 根据《抗规》5.2.5条规定,6度(0.05g)设防地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4,Y向楼层根据《抗规》5.2.5条规定,6度(0.05g)设防地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4,Y向楼层根据《抗规》5.2.5条规定,6度(0.05g)设防地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4,Y向楼层根据《抗规》5.2.5条规定,6度(0.05g)设防地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4,Y向楼层 剪重比不应小于0.80%。剪重比不应小于0.80%。剪重比不应小于0.80%。剪重比不应小于0.80%。 由下表可见, Y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由下表可见, Y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由下表可见, Y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由下表可见, Y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 表8-5 EY工况下指标 层号 Vy(kN) RSW Coef1 Coef2 Coef_RSWy 2 86.8 4.78% 1.00 1.00 1 132.1 3.64% 1.00 1.00 图8-3 地震各工况楼层剪力简图 图8-4 地震各工况剪重比简图 CABR-PKPM - 14 - 图8-5 地震各工况最终采用的剪重比调整系数简图 九. 结构体系指标及二道防线调整九. 结构体系指标及二道防线调整九. 结构体系指标及二道防线调整九. 结构体系指标及二道防线调整 1. 竖向构件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规方式)1. 竖向构件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规方式)1. 竖向构件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规方式)1. 竖向构件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规方式) 表9-1 X向静震工况下的倾覆力矩及百分比(单位 kN.m) 层号 框架柱 短肢墙 普通墙 斜撑 总弯矩 2 306.2 (100.0%) 0.0(0.0%) 0.0(0.0%) 0.0(0.0%) 306.2 1 771.6 (100.0%) 0.0(0.0%) 0.0(0.0%) 0.0(0.0%) 771.6 表9-2 Y向静震工况下的倾覆力矩及百分比(单位 kN.m) 层号 框架柱 短肢墙 普通墙 斜撑 总弯矩 2 303.7 (100.0%) 0.0(0.0%) 0.0(0.0%) 0.0(0.0%) 303.7 1 766.1 (100.0%) 0.0(0.0%) 0.0(0.0%) 0.0(0.0%) 766.1 图9-1 X向静震下倾覆力矩简图 图9-2 Y向静震下倾覆力矩简图 CABR-PKPM - 15 - 2. 竖向构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2. 竖向构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2. 竖向构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2. 竖向构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 表9-3 X向地震工况下的剪力及百分比(单位 kN) 层号 框架柱 墙及支撑 总剪力 2 87.5 (100.0%) 0.0(0.0%) 87.5 1 133.0 (100.0%) 0.0(0.0%) 133.0 表9-4 Y向地震工况下的剪力及百分比(单位 kN) 层号 框架柱 墙及支撑 总剪力 2 86.8 (100.0%) 0.0(0.0%) 86.8 1 132.1 (100.0%) 0.0(0.0%) 132.1 图9-3 X向地震下剪力简图 图9-4 Y向地震下剪力简图 十. 变形验算十. 变形验算十. 变形验算十. 变形验算 1.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1.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1.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1.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 根据《高规》3.7.3条规定:对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根据《高规》3.7.3条规定:对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根据《高规》3.7.3条规定:对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根据《高规》3.7.3条规定:对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 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对于高度不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对于高度不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对于高度不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对于高度不 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结构设定的限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结构设定的限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结构设定的限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结构设定的限 值为1/550,结构所有工况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值为1/550,结构所有工况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值为1/550,结构所有工况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值为1/550,结构所有工况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 《抗规》3.4.3-1条对于扭转不规则的定义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抗规》3.4.3-1条对于扭转不规则的定义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抗规》3.4.3-1条对于扭转不规则的定义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抗规》3.4.3-1条对于扭转不规则的定义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 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据《高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据《高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据《高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据《高 规》3.4.5条规定: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规》3.4.5条规定: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规》3.4.5条规定: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规》3.4.5条规定: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 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 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 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设定的判断扭转不规则的位移比为1.20,位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设定的判断扭转不规则的位移比为1.20,位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设定的判断扭转不规则的位移比为1.20,位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设定的判断扭转不规则的位移比为1.20,位 移比的限值为1.50,结构不属于扭转不规则。移比的限值为1.50,结构不属于扭转不规则。移比的限值为1.50,结构不属于扭转不规则。移比的限值为1.50,结构不属于扭转不规则。 所有工况下位移比、层间位移比均满足规范要求。所有工况下位移比、层间位移比均满足规范要求。所有工况下位移比、层间位移比均满足规范要求。所有工况下位移比、层间位移比均满足规范要求。 表中位移的单位为(mm) CABR-PKPM - 16 - 表10-1 X向正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工况的位移 层号 位移比 层间位移比 1,2 1.07 1.07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7(发生在2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7(发生在2层1塔) 表10-2 X向负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工况的位移 层号 位移比 层间位移比 1,2 1.08 1.08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8(发生在1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8(发生在2层1塔) 表10-3 Y向正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工况的位移 层号 位移比 层间位移比 2 1.09 1.09 1 1.10 1.10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10(发生在1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10(发生在1层1塔) 表10-4 Y向负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工况的位移 层号 位移比 层间位移比 1,2 1.14 1.14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14(发生在2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14(发生在2层1塔) 表10-5 X向地震工况的位移 层号 最大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 2 2.01 1/3667 1 1.07 1/3267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2.01(发生在2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3267(发生在1层1塔) 表10-6 Y向地震工况的位移 层号 最大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 2 2.06 1/3599 1 1.10 1/3185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2.06(发生在2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3185(发生在1层1塔) 表10-7 X向风荷载工况的位移 层号 最大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 2 1.42 1/5554 1 0.80 1/4374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1.42(发生在2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4374(发生在1层1塔) 表10-8 Y向风荷载工况的位移 层号 最大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 2 1.39 1/5703 1 0.78 1/4476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1.39(发生在2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4476(发生在1层1塔) 图10-1 位移比简图 CABR-PKPM - 17 - 图10-2 层间位移比简图 图10-3 最大位移简图 图10-4 最大层间位移角简图 2.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强刚)2.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强刚)2.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强刚)2.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强刚) 根据《高规》3.7.3条规定:对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根据《高规》3.7.3条规定:对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根据《高规》3.7.3条规定:对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根据《高规》3.7.3条规定:对于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 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对于高度不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对于高度不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对于高度不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50,对于高度不 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结构设定的限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结构设定的限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结构设定的限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结构设定的限 值为1/550,结构所有工况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值为1/550,结构所有工况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值为1/550,结构所有工况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值为1/550,结构所有工况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 《抗规》3.4.3-1条对于扭转不规则的定义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抗规》3.4.3-1条对于扭转不规则的定义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抗规》3.4.3-1条对于扭转不规则的定义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抗规》3.4.3-1条对于扭转不规则的定义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 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据《高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据《高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据《高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根据《高 规》3.4.5条规定: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规》3.4.5条规定: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规》3.4.5条规定: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规》3.4.5条规定: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 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 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 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设定的判断扭转不规则的位移比为1.20,位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设定的判断扭转不规则的位移比为1.20,位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设定的判断扭转不规则的位移比为1.20,位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设定的判断扭转不规则的位移比为1.20,位 移比的限值为1.50,结构不属于扭转不规则。移比的限值为1.50,结构不属于扭转不规则。移比的限值为1.50,结构不属于扭转不规则。移比的限值为1.50,结构不属于扭转不规则。 所有工况下位移比、层间位移比均满足规范要求。所有工况下位移比、层间位移比均满足规范要求。所有工况下位移比、层间位移比均满足规范要求。所有工况下位移比、层间位移比均满足规范要求。 表中位移的单位为(mm) 表10-9 X向正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工况的位移 CABR-PKPM - 18 - 层号 位移比 层间位移比 2 1.07 1.07 1 1.06 1.06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7(发生在2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7(发生在2层1塔) 表10-10 X向负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工况的位移 层号 位移比 层间位移比 2 1.08 1.07 1 1.08 1.08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8(发生在1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8(发生在1层1塔) 表10-11 Y向正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工况的位移 层号 位移比 层间位移比 2 1.09 1.09 1 1.10 1.10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10(发生在1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10(发生在1层1塔) 表10-12 Y向负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工况的位移 层号 位移比 层间位移比 2 1.14 1.14 1 1.13 1.13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14(发生在2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14(发生在2层1塔) 表10-13 X向地震工况的位移 层号 最大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 2 2.01 1/3681 1 1.07 1/3272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2.01(发生在2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3272(发生在1层1塔) 表10-14 Y向地震工况的位移 层号 最大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 2 2.06 1/3611 1 1.10 1/3191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2.06(发生在2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3191(发生在1层1塔) 表10-15 X向风荷载工况的位移 层号 最大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 2 1.40 1/5649 1 0.78 1/4505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1.40(发生在2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4505(发生在1层1塔) 表10-16 Y向风荷载工况的位移 层号 最大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 2 1.38 1/5735 1 0.77 1/4546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1.38(发生在2层1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4546(发生在1层1塔) 图10-5 位移比简图 CABR-PKPM - 19 - 图10-6 层间位移比简图 图10-7 最大位移简图 图10-8 最大层间位移角简图 十一. 舒适度验算十一. 舒适度验算十一. 舒适度验算十一. 舒适度验算 1.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1.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1.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1.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 根据《高规》3.7.6 条: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根据《高规》3.7.6 条: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根据《高规》3.7.6 条: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根据《高规》3.7.6 条: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 求。在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对求。在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对求。在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对求。在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对 于住宅、公寓不应超过0.15 m/s2,对于办公、旅馆不应超过0.25 m/s2。于住宅、公寓不应超过0.15 m/s2,对于办公、旅馆不应超过0.25 m/s2。于住宅、公寓不应超过0.15 m/s2,对于办公、旅馆不应超过0.25 m/s2。于住宅、公寓不应超过0.15 m/s2,对于办公、旅馆不应超过0.25 m/s2。 《高钢规》3.5.5 条规定: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在10年一遇的风荷载《高钢规》3.5.5 条规定: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在10年一遇的风荷载《高钢规》3.5.5 条规定: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在10年一遇的风荷载《高钢规》3.5.5 条规定: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在10年一遇的风荷载 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对于住宅、公寓不应超过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对于住宅、公寓不应超过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对于住宅、公寓不应超过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对于住宅、公寓不应超过 0.20 m/s2,对于办公、旅馆不应超过0.28 m/s2。0.20 m/s2,对于办公、旅馆不应超过0.28 m/s2。0.20 m/s2,对于办公、旅馆不应超过0.28 m/s2。0.20 m/s2,对于办公、旅馆不应超过0.28 m/s2。 具体的计算方法依据《荷载规范》附录J。具体的计算方法依据《荷载规范》附录J。具体的计算方法依据《荷载规范》附录J。具体的计算方法依据《荷载规范》附录J。 表11-1 风振加速度 工况 顺风向 横风向 WX 0.120 0.047 WY 0.120 0.047 十二. 抗倾覆和稳定验算十二. 抗倾覆和稳定验算十二. 抗倾覆和稳定验算十二. 抗倾覆和稳定验算 CABR-PKPM - 20 - 1. 抗倾覆验算1. 抗倾覆验算1. 抗倾覆验算1. 抗倾覆验算 根据《高规》12.1.7条,在重力荷载与水平荷载标准值或重力荷载代表值与多遇水平地震标准根据《高规》12.1.7条,在重力荷载与水平荷载标准值或重力荷载代表值与多遇水平地震标准根据《高规》12.1.7条,在重力荷载与水平荷载标准值或重力荷载代表值与多遇水平地震标准根据《高规》12.1.7条,在重力荷载与水平荷载标准值或重力荷载代表值与多遇水平地震标准 值共同作用下,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高宽比不大于4的高层值共同作用下,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高宽比不大于4的高层值共同作用下,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高宽比不大于4的高层值共同作用下,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高宽比不大于4的高层 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结构的抗倾覆验算结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结构的抗倾覆验算结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结构的抗倾覆验算结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结构的抗倾覆验算结 果如下:果如下:果如下:果如下: 表12-1 抗倾覆验算 工况 抗倾覆力矩Mr(kN.m) 倾覆力矩Mov(kN.m) 比值Mr/Mov 零应力区(%) EX 20861.86 620.59 33.62 0.00 EY 14270.65 616.57 23.15 0.00 WX 21179.88 465.65 45.48 0.00 WY 14484.00 464.57 31.18 0.00 2. 整体稳定刚重比验算2. 整体稳定刚重比验算2. 整体稳定刚重比验算2. 整体稳定刚重比验算 刚度单位: kN/m 层高单位: m 上部重量单位: kN 表12-2 整层屈曲模式的刚重比验算[高规5.4.1-2,一般用于剪切型结构] 层号 X向刚度 Y向刚度 层高 上部重量 X刚重比 Y刚重比 2 93496.31 96785.52 3.50 2232.82 146.56 151.71 1 1.27e+5 1.29e+5 3.50 4560.00 97.45 98.97 该结构最小刚重比Di*Hi/Gi(97.45,第1层)不小于20,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该结构最小刚重比Di*Hi/Gi不小于10,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 3. 二阶效应系数及内力放大3. 二阶效应系数及内力放大3. 二阶效应系数及内力放大3. 二阶效应系数及内力放大 《钢结构标准》GB50017-2017 5.1.6条规定:框架柱的稳定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结构内力分《钢结构标准》GB50017-2017 5.1.6条规定:框架柱的稳定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结构内力分《钢结构标准》GB50017-2017 5.1.6条规定:框架柱的稳定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结构内力分《钢结构标准》GB50017-2017 5.1.6条规定:框架柱的稳定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结构内力分 析可采用一阶线弹性分析或二阶线弹性分析。当二阶效应系数小于0.1时,可采用一阶弹性分析可采用一阶线弹性分析或二阶线弹性分析。当二阶效应系数小于0.1时,可采用一阶弹性分析可采用一阶线弹性分析或二阶线弹性分析。当二阶效应系数小于0.1时,可采用一阶弹性分析可采用一阶线弹性分析或二阶线弹性分析。当二阶效应系数小于0.1时,可采用一阶弹性分 析;大于0.1且小于0.25时,宜采用二阶线弹性分析或直接分析;大于0.25时,应增大结构的析;大于0.1且小于0.25时,宜采用二阶线弹性分析或直接分析;大于0.25时,应增大结构的析;大于0.1且小于0.25时,宜采用二阶线弹性分析或直接分析;大于0.25时,应增大结构的析;大于0.1且小于0.25时,宜采用二阶线弹性分析或直接分析;大于0.25时,应增大结构的 侧移刚度。侧移刚度。侧移刚度。侧移刚度。 结构最大二阶效应系数(0.01,1层1塔)不大于0.1,结构内力分析可采用一阶弹性分析,结构结构最大二阶效应系数(0.01,1层1塔)不大于0.1,结构内力分析可采用一阶弹性分析,结构结构最大二阶效应系数(0.01,1层1塔)不大于0.1,结构内力分析可采用一阶弹性分析,结构结构最大二阶效应系数(0.01,1层1塔)不大于0.1,结构内力分析可采用一阶弹性分析,结构 最大二阶效应系数(0.01,1层1塔)不大于0.25,能通过《钢结构标准》GB50017-2017(5.1.6)最大二阶效应系数(0.01,1层1塔)不大于0.25,能通过《钢结构标准》GB50017-2017(5.1.6)最大二阶效应系数(0.01,1层1塔)不大于0.25,能通过《钢结构标准》GB50017-2017(5.1.6)最大二阶效应系数(0.01,1层1塔)不大于0.25,能通过《钢结构标准》GB50017-2017(5.1.6) 的稳定计算。的稳定计算。的稳定计算。的稳定计算。 θx,θy: θx,θy: θx,θy: θx,θy: 按《钢结构标准》GB50017-2017 5.1.6计算的二阶效应系数 刚度单位 : kN/m 层高单位 : m 上部重量单位 : kN 表12-3 二阶效应系数 层号 X向刚度 Y向刚度 层高 上部重量 θx θy 2 93496.31 96785.52 3.50 2232.82 0.01 0.01 1 1.27e+5 1.29e+5 3.50 4560.00 0.01 0.01 图12-1 多方向二阶效应系数简图 十三. 超筋超限信息十三. 超筋超限信息十三. 超筋超限信息十三. 超筋超限信息 1. 超筋超限信息汇总1. 超筋超限信息汇总1. 超筋超限信息汇总1. 超筋超限信息汇总 十四. 指标汇总十四. 指标汇总十四. 指标汇总十四. 指标汇总 1. 指标汇总信息1. 指标汇总信息1. 指标汇总信息1. 指标汇总信息 表14-1 指标汇总 指标项 汇总信息 总质量(t) 362.54 质量比 1.00 < [1.5] (2层 1塔) 单位面积质量比 1.29 < [1.5] (1层 1塔) 最小刚度比1 X向 1.00 >= [1.00] (2层 1塔) CABR-PKPM - 21 - 指标项 汇总信息 最小刚度比1 Y向 1.00 >= [1.00] (2层 1塔) 最小刚度比2 X向 1.00 > [1.00] (2层 1塔) Y向 1.00 > [1.00] (2层 1塔) 最小楼层受剪承 载力比值 X向 1.00 > [0.80] (2层 1塔) Y向 1.00 > [0.80] (2层 1塔) 最小刚度比1(强 刚) X向 1.00 >= [1.00] (2层 1塔) Y向 1.00 >= [1.00] (2层 1塔) 最小刚度比2(强 刚) X向 1.00 > [1.00] (2层 1塔) Y向 1.00 > [1.00] (2层 1塔) 结构自振周期(s) T1 = 0.4045(X) T2 = 0.4004(Y) T3 = 0.3731(T) 有效质量系数 X向 99.96% > [90%] Y向 100.00% > [90%] 最小剪重比 X向 3.67% > [0.80%] (1层 1塔) Y向 3.64% > [0.80%] (1层 1塔) 结构自振周期[强刚](s) T1 = 0.4045(X) T2 = 0.4004(Y) T3 = 0.3730(T) 最大层间位移角 X向 1/3267 < [1/550] (1层 1塔) Y向 1/3185 < [1/550] (1层 1塔) 最大位移比 X向 1.08 < [1.50] (1层 1塔) Y向 1.14 < [1.50] (2层 1塔) 最大层间位移比 X向 1.08 < [1.50] (2层 1塔) Y向 1.14 < [1.50] (2层 1塔) 最大层间位移角 (强刚) X向 1/3272 < [1/550] (1层 1塔) Y向 1/3191 < [1/550] (1层 1塔) 最大位移比(强 刚) X向 1.08 < [1.50] (1层 1塔) Y向 1.14 < [1.50] (2层 1塔) 最大层间位移比 (强刚) X向 1.08 < [1.50] (1层 1塔) Y向 1.14 < [1.50] (2层 1塔) 刚重比 X向 97.45 > [10] (1层 1塔) Y向 98.97 > [10] (1层 1塔) 十五. 结构分析及设计结果简图十五. 结构分析及设计结果简图十五. 结构分析及设计结果简图十五. 结构分析及设计结果简图 1. 结构平面简图1. 结构平面简图1. 结构平面简图1. 结构平面简图 - 22 - 20 0* 50 0[ 1] (1 ) 20 0* 50 0[ 1] (2 ) 200*500[1] (3) 200*500[1] (4) 200*500[1] (5) 20 0* 50 0[ 1] (6 ) 25 0* 70 0[ 1] (7 ) 25 0* 70 0[ 1] (8 ) 20 0* 50 0[ 1] (9 ) 200*450[1] (10) 200*450[1] (11) 200*450[1] (12) 200*450[1] (13) 20 0* 50 0[ 1] (1 4) 20 0* 45 0[ 1] (1 5) 25 0* 70 0[ 1] (1 6) 25 0* 70 0[ 1] (1 7) 20 0* 50 0[ 1] (1 8) 200*450[1] (19) 200*450[1] (20) 200*450[1] (21) 200*450[1] (22) 20 0* 50 0[ 1] (2 3) 25 0* 70 0[ 1] (2 4) 25 0* 70 0[ 1] (2 5) 20 0* 50 0[ 1] (2 6) 200*500[1] (27) 200*500[1] (28) 200*500[1] (29)2 00 *5 00 [1 ] (3 0) 25 0* 50 0[ 1] (3 1) 25 0* 50 0[ 1] (3 2) 20 0* 50 0[ 1] (3 3) 200*500[1] (34) 400*400[1] (1) 400*400[1] (2) 400*400[1] (3) 400*400[1] (4) 400*400[1] (5) 400*400[1] (6) 400*400[1] (7) 400*400[1] (8) 400*400[1] (9) 400*400[1] (10) 图15-1 1层结构平面简图 - 23 - 200*500[1] (1) 200*500[1] (2) 200*500[1] (3) 25 0* 50 0[ 1] (4 ) 25 0* 50 0[ 1] (5 ) 25 0* 50 0[ 1] (6 ) 25 0* 50 0[ 1] (7 ) 200*500[1] (8) 200*500[1] (9) 200*500[1] (10) 25 0* 50 0[ 1] (1 1) 25 0* 70 0[ 1] (1 2) 25 0* 70 0[ 1] (1 3) 25 0* 50 0[ 1] (1 4) 200*400[1] (15) 200*400[1] (16) 200*400[1] (17) 25 0* 50 0[ 1] (1 8) 25 0* 70 0[ 1] (1 9) 200*400[1] (20) 25 0* 70 0[ 1] (2 1) 25 0* 50 0[ 1] (2 2) 25 0* 50 0[ 1] (2 3) 25 0* 70 0[ 1] (2 4) 200*500[1] (25) 200*500[1] (26) 200*500[1] (27)2 50 *5 00 [1 ] (2 8) 25 0* 50 0[ 1] (2 9) 25 0* 50 0[ 1] (3 0) 25 0* 50 0[ 1] (3 1) 200*500[1] (32) 200*500[1] (33) 200*500[1] (34) 400*400[1] (1) 400*400[1] (2) 400*400[1] (3) 400*400[1] (4) 400*400[1] (5) 400*400[1] (6) 400*400[1] (7) 400*400[1] (8) 400*400[1] (9) 400*400[1] (10) 图15-2 2层结构平面简图 - 24 - 2. 荷载简图2. 荷载简图2. 荷载简图2. 荷载简图 1.50[ 2.50] 6.50[ 2.50] 1.50[ 2.50] 1.50[ 2.50] 1.50[ 2.50] 1.50[ 2.50] 1.50[ 2.50] 1.50[ 2.50] 1.50[ 2.50] 1.50[ 2.50] (2.00) (2.5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1*11.0 1*11.0 1*11.0 1*11.0 1*10.0 1*11.0 1*10.0 1*10.0 1*10.0 1*10.0 1*8.0 1*10.0 1* 12 .8 1* 11 .0 1* 12 .8 1* 10 .0 1* 10 .0 1* 22 .0 1* 8. 0 1* 10 .0 1* 8. 5 1* 10 .0 1* 8. 0 1* 12 .8 1* 11 .0 1* 11 .0 1* 10 .0 1* 10 .0 1* 10 .0 1* 8. 5 图15-3 1层荷载简图 - 25 -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3.50[ 3.0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 12 .8 1* 12 .8 1* 12 .8 1* 12 .8 1* 12 .8 1* 12 .8 1* 12 .8 1* 12 .8 1* 12 .8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图15-4 2层荷载简图 - 26 - 3. 配筋简图3. 配筋简图3. 配筋简图3. 配筋简图 20 0* 50 0[ 1] (1 ) 20 0* 50 0[ 1] (2 ) 200*500[1] (3) 200*500[1] (4) 200*500[1] (5) 20 0* 50 0[ 1] (6 ) 25 0* 70 0[ 1] (7 ) 25 0* 70 0[ 1] (8 ) 20 0* 50 0[ 1] (9 ) 200*450[1] (10) 200*450[1] (11) 200*450[1] (12) 200*450[1] (13) 20 0* 50 0[ 1] (1 4) 20 0* 45 0[ 1] (1 5) 25 0* 70 0[ 1] (1 6) 25 0* 70 0[ 1] (1 7) 20 0* 50 0[ 1] (1 8) 200*450[1] (19) 200*450[1] (20) 200*450[1] (21) 200*450[1] (22) 20 0* 50 0[ 1] (2 3) 25 0* 70 0[ 1] (2 4) 25 0* 70 0[ 1] (2 5) 20 0* 50 0[ 1] (2 6) 200*500[1] (27) 200*500[1] (28) 200*500[1] (29)2 00 *5 00 [1 ] (3 0) 25 0* 50 0[ 1] (3 1) 25 0* 50 0[ 1] (3 2) 20 0* 50 0[ 1] (3 3) 200*500[1] (34) 400*400[1] (1) 400*400[1] (2) 400*400[1] (3) 400*400[1] (4) 400*400[1] (5) 400*400[1] (6) 400*400[1] (7) 400*400[1] (8) 400*400[1] (9) 400*400[1] (10) G0 .2 -0 .2 2- 2- 2 2- 2- 2 G0 .2 -0 .2 2- 2- 2 2- 2- 2 G0.3-0.3 3-0-4 3-2-3 G0.3-0.3 3-0-3 3-2-3 G0.3-0.3 4-0-3 3-2-3 G0 .3 -0 .3 5- 0- 0 3- 6- 7 [V T] 0- 0. 0 G0 .4 -0 .4 8- 0- 0 5- 13 -1 8 G0 .4 -0 .4 7- 0- 0 5- 11 -1 4 G0 .3 -0 .3 3- 0- 4 3- 2- 3 G0.3-0.3 2-0-0 2-5-4 G0.3-0.3 0-0-2 4-3-2 [VT]1-0.1 G0.3-0.3 2-0-2 2-4-2 G0.3-0.3 0-2-8 2-3-3 G0 .4 -0 .3 0- 2- 7 7- 4- 3 [V T] 1- 0. 1 G0 .2 -0 .2 0- 0- 2 2- 2- 2 G0 .4 -0 .4 0- 0- 0 17 -1 6- 12 G0 .4 -0 .4 0- 0- 0 14 -1 3- 11 G0 .3 -0 .3 4- 2- 0 3- 2- 3 G0.3-0.3 8-2-0 3-3-4 G0.3-0.3 0-0-0 3-3-2 G0.3-0.3 0-0-2 2-3-2 G0.3-0.3 2-0-2 2-2-2 G0 .3 -0 .3 4- 2- 3 3- 2- 3 [V T] 0- 0. 0 G0 .5 -0 .4 0- 4- 11 12 -8 -5 G0 .4 -0 .4 0- 4- 10 11 -7 -5 G0 .3 -0 .3 0- 2- 4 3- 3- 3 G0.3-0.3 3-0-3 3-2-3 [VT]1-0.1 G0.3-0.3 3-0-4 3-2-3 G0.3-0.3 4-0-3 3-2-3G 0. 2- 0. 2 2- 2- 2 2- 2- 2 G0 .2 -0 .2 6- 3- 3 3- 3- 3 G0 .2 -0 .2 6- 3- 3 3- 3- 3 G0 .2 -0 .2 2- 2- 2 2- 2- 2 G0.2-0.2 2-0-2 2-2-2 角柱 (0.18) 1.5 5 5 G0.7-0.0 0.0 (0.26) 1.5 5 7 G0.7-0.0 0.0 (0.24) 1.5 5 6 G0.7-0.0 0.0 角柱 (0.14) 1.5 5 5 G0.7-0.0 0.0 (0.16) 1.5 5 5 G0.7-0.0 0.0 (0.19) 1.5 5 5 G0.7-0.0 0.0 角柱 (0.12) 1.5 5 5 G0.7-0.0 0.0 (0.30) 1.5 5 6 G0.8-0.0 0.0 (0.28) 1.5 5 5 G0.7-0.0 0.0 角柱 (0.16) 1.5 5 5 G0.7-0.0 0.0 图15-5 1层配筋简图 - 27 - 200*500[1] (1) 200*500[1] (2) 200*500[1] (3) 25 0* 50 0[ 1] (4 ) 25 0* 50 0[ 1] (5 ) 25 0* 50 0[ 1] (6 ) 25 0* 50 0[ 1] (7 ) 200*500[1] (8) 200*500[1] (9) 200*500[1] (10) 25 0* 50 0[ 1] (1 1) 25 0* 70 0[ 1] (1 2) 25 0* 70 0[ 1] (1 3) 25 0* 50 0[ 1] (1 4) 200*400[1] (15) 200*400[1] (16) 200*400[1] (17) 25 0* 50 0[ 1] (1 8) 25 0* 70 0[ 1] (1 9) 200*400[1] (20) 25 0* 70 0[ 1] (2 1) 25 0* 50 0[ 1] (2 2) 25 0* 50 0[ 1] (2 3) 25 0* 70 0[ 1] (2 4) 200*500[1] (25) 200*500[1] (26) 200*500[1] (27)2 50 *5 00 [1 ] (2 8) 25 0* 50 0[ 1] (2 9) 25 0* 50 0[ 1] (3 0) 25 0* 50 0[ 1] (3 1) 200*500[1] (32) 200*500[1] (33) 200*500[1] (34) 400*400[1] (1) 400*400[1] (2) 400*400[1] (3) 400*400[1] (4) 400*400[1] (5) 400*400[1] (6) 400*400[1] (7) 400*400[1] (8) 400*400[1] (9) 400*400[1] (10) G0.2-0.2 2-0-2 2-2-2 G0.2-0.2 2-2-2 2-2-2 G0.2-0.2 2-0-0 2-2-2 G0 .2 -0 .2 0- 3- 6 3- 3- 3 G0 .2 -0 .2 3- 4- 8 3- 3- 3 G0 .2 -0 .2 3- 4- 8 3- 3- 3 G0 .2 -0 .2 0- 3- 6 3- 3- 3 G0.3-0.3 3-0-3 3-2-3 G0.3-0.3 3-0-3 3-2-3 G0.3-0.3 3-0-3 3-2-3 G0 .4 -0 .4 6- 0- 0 4- 5- 5 G0 .4 -0 .4 8- 0- 0 5- 7- 9 G0 .4 -0 .4 7- 0- 0 5- 6- 9 G0 .4 -0 .4 4- 0- 4 4- 3- 4 G0.3-0.3 2-0-2 2-3-2 G0.3-0.3 2-0-2 2-2-2 G0.3-0.3 2-0-4 2-2-2 G0 .4 -0 .4 0- 0- 4 5- 3- 4 G0 .4 -0 .4 0- 0- 0 9- 9- 7 G0.3-0.3 4-0-0 2-2-2 G0 .4 -0 .4 0- 0- 7 9- 8- 5 G0 .4 -0 .4 4- 0- 5 4- 3- 4 G0 .4 -0 .4 4- 3- 4 4- 3- 4 G0 .4 -0 .4 0- 4- 8 6- 4- 5 G0.3-0.3 3-0-3 3-2-3 G0.3-0.3 3-0-3 3-2-3 G0.3-0.3 3-0-3 3-2-3G 0. 2- 0. 2 6- 3- 0 3- 3- 3 G0 .2 -0 .2 9- 4- 3 3- 3- 3 G0 .2 -0 .2 8- 4- 3 3- 3- 3 G0 .2 -0 .2 6- 3- 0 3- 3- 3 G0.2-0.2 0-0-3 2-2-2 G0.2-0.2 2-2-2 2-2-2 G0.2-0.2 2-0-2 2-2-2 角柱 (0.09) 1.5 5 5 G0.7-0.0 0.0 (0.13) 1.5 5 5 G0.7-0.0 0.0 (0.12) 1.5 5 5 G0.7-0.0 0.0 角柱 (0.08) 1.5 5 5 G0.7-0.0 0.0 (0.07) 1.5 5 5 G0.7-0.0 0.0 (0.08) 1.5 5 5 G0.7-0.0 0.0 角柱 (0.07) 1.5 5 5 G0.7-0.0 0.0 (0.13) 1.5 5 5 G0.7-0.0 0.0 (0.12) 1.5 5 5 G0.7-0.0 0.0 角柱 (0.09) 1.5 5 5 G0.7-0.0 0.0 图15-6 2层配筋简图 一. 设计依据 二. 计算软件信息 三. 结构模型概况 1. 系统总信息 2. 楼层信息 3. 各层等效尺寸 4. 层塔属性 四. 工况和组合 1. 工况设定 2. 工况信息 3. 构件内力基本组合系数 五. 质量信息 1. 结构质量分布 2. 各层刚心、偏心率信息 六. 荷载信息 1. 风荷载信息 七. 立面规则性 1. 楼层侧向剪切刚度 2. [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强刚) 3. 各楼层受剪承载力 4. 楼层薄弱层调整系数 八. 抗震分析及调整 1.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 2.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强刚) 3. 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 4. 地震作用下结构剪重比及其调整 九. 结构体系指标及二道防线调整 1. 竖向构件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规方式) 2. 竖向构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 十. 变形验算 1.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 2.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强刚) 十一. 舒适度验算 1.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 十二. 抗倾覆和稳定验算 1. 抗倾覆验算 2. 整体稳定刚重比验算 3. 二阶效应系数及内力放大 十三. 超筋超限信息 1. 超筋超限信息汇总 十四. 指标汇总 1. 指标汇总信息 十五. 结构分析及设计结果简图 1. 结构平面简图 2. 荷载简图 3. 配筋简图

版权所有:厨联科技 (c)2008-2022 CF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户服务邮箱:350319542@cfsbcn.com 邮编:610000 蜀ICP备14006818号-4 联系电话:13880215230

成都地址:成都高新区府城大道西段399天府新谷10号楼1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