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专题资讯 > 展会专题 » 2016数字经济发展论坛> 正文

数字经济成经济发展新引擎 金融科技促进数据与产业融合

时间: 2016-12-09    编辑: 未知     点击数:119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根据埃森哲的定义,数字经济是指各类数字化投入带来的全部经济产出。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寻找发展新增长点成为各国的重要课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加速数字与产业的融合,激发各行业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焦点。

据报告测算,未来几年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的占比将达到22.5%,一片蓝海引得各国竞相抢筹。近年来,世界各大经济体相继布局数字经济战略,其中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德国发布“数字战略2025”,日本意欲建设“超智能社会”,中国提倡“数字强国”,欧盟和英国也纷纷布局数字经济等。

围绕“数字经济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议题,11月17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启“数字经济论坛——中外政企对话”论坛,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形态、问题做深入探讨,共谋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大计,进一步推动全球数字经济交流合作。

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如今数字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原材料和生产要素,决定着经济转型的质量和效率。据机构测算,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18.6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点,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有着天然的优势。领英集团执行主席、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指出,从来没有其他一个国家能取得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决心和速度、务实的风格、巨大的人才库和客户群以及全行业的开放态度,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他指出,中国的企业富有创业激情,能够灵活地进行变革,快速地了解市场对技术和模式的反应并立即进行调整。而且,中国实现了全行业对数字经济的开放,数字和各产业的结合成为可能。同时,中国有着大规模的风险资本和巨大的市场,创业者都拥有很好的创业环境,能够很快实现规模效应。红杉资本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也表示,信息化成为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资本演化成技术参与者和助推者,可以深度参与引领信息化建设。

数字与产业融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铜板街金融科技集团总裁樊星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字经济打破了区域和时空的限制,让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催生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有效促进了产业间的融合,例如打通上下游企业,产生供应链金融等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对于数字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姚劲波称:“数字经济超过一半的比重在生活服务领域,移动互联网和生活服务各种场景的结合刚刚开始,并且会在下一个十年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刚刚过去的双11,天猫单日销售额过1207亿元,物流包裹达6.57亿,互联网造就的奇迹预示着,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创新驱动是数字经济的内核

在会上,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徐麟指出,创新驱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内核,通过技术赋能不断丰富数字经济内涵,催生新业态、孕育新产业,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创新空间。

数字经济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所以,一方面,必须加强发展核心技术,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加速数字与产业的融合,切实发挥创新的驱动作用,将数字转化为生产力。

浪潮集团孙丕怒指出,“计算是生产力,大数据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只有流通起来才有价值,数字经济核心是打穿各种数据,把数字变成生产资料流通起来。”对此,樊星表示赞同。他认为,只有打通数据挖掘、融合、应用的产业链条,驱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才能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作为数字经济领域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铜板街切实参与到了数字与金融结合的浪潮当中。樊星表示,金融科技在数字领域扮演的是以科技为基础,把数据沉淀作为最核心的环节,为资产和资金提供连接服务的角色。在服务过程中,铜板街通过更为互联网化和科技的手段来解决风险识别的前中后段过程,能够在整个资产的生命周期中有更密集的监控,为信用创造提供基础设施建设。

在数字与产业结合方面,铜板街的数据本身就来自于产业,通过接入合作伙伴的数据,得以进行风险识别和资金资产匹配,与数字有着天然结合优势。同时,铜板街收集到的数据产生于借贷需求到借款发生之后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颗粒度会更细,数据完整性保持地更好。除此之外,铜板街还打造了互联网化的资产支持证券化、集成化的业务安全、“三高”集成的大数据体系,将逐步发挥技术创新在财富管理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同类资讯


热门搜索

推荐资讯 更多
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厨联科技 (c)2008-2022 CF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户服务邮箱:350319542@cfsbcn.com 邮编:610000 蜀ICP备14006818号-4 联系电话:13880215230

成都地址:成都高新区府城大道西段399天府新谷10号楼1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