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专题资讯 > 展会专题> 正文

黄节:我们没有仿造的问题,因为我们一直走在前面

时间: 2013-08-10    编辑: 厨联网络     点击数:654   

中国厨房设备网】“微创新的力量”,对话嘉宾为盖璞大中华区总裁杨得铭先生,还有英特尔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节先生,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柯明思先生,还有星巴克中国区总裁王静瑛女士。

英特尔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节先生

以下为英特尔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节讲话实录:

主持人(人民日报社对外部副主任张勇):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微创新的力量”,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这个概念提出来也是一两年的事情。以前我们讨论创新,讨论很多年,最近,这一两年出现了这么一个微创新的概念。我为什么说这个是有争议的概念?昨天我们为了准备今天的对话,我们跟嘉宾做了沟通。我发现大家的创新,大家的背景不同,创新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创新按照今年的理论是一个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经过生产经营体现创造利润的过程,实现创新的途径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产品创新,一个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的创新,还有制度的创新。

英特尔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节先生与中国厨房设备网总经理郑保华

有人认为创新是一个质变的改变,是一个飞跃,不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是一个突发性的。比如说苹果手机的出现,我们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横空出现。按照这种说法,微创新就是一个微概念,比如说诺基亚,我相信诺基亚的产品,在过去的很多年也一直在改变,但是你能说诺基亚在创新方面做得很好吗?如果我们把一百辆马车穿在一起,能够成为火车吗?但是也有支持微创新概念的人,他们认为创新不是说一步到位的,不是凭空发生的,是有这么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也是在量变的基础上。

谈到创新,大家更多的想法是更多的印象是一些高科技的公司,今天我们正好有一个高科技行业的代表,英特尔中国区的总裁黄节先生,请黄节先生谈谈英特尔创新对英特尔意味着什么呢?

黄节:英特尔有4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面的微创新有两个含义,我后面要讲。大概在40年前,英特尔的创始人观察到集成电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隔18到24个月,这个集成电路的密度会翻一番,同样的面积下,我们可以集成的晶体管会翻一番,这个就是业界上说的摩尔定律。这个不是自然的定律,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需要不停的实现的才会发现。很有意思,这40年来,这个集成电路,半导体工业,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每两年集成度翻一番。作为这个半导体工业的领导者,我们今年的芯片,当你集成的密度很高以后,一个,就是要看一下集成电路芯片里面,晶体管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如果大家今年买到的计算机的话,用到我们英特尔的芯片的话,晶体管的距离达到了22纳米,这个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人的头发丝的宽度是90个纳米。所以我们在计算机芯片里面,晶体管之间的距离只有22个纳米。在一个集成电路芯片整个的面积不超过指甲盖大小,我们现在能够集成15支晶体管,大家可以想象到,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机其计算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几年以前的大型计算机的能力。我们今天所用的手机里面的能力,跟以前的笔记本的计算能力是一样的。

我们不停的创新,不停的提高计算能力,那么给最终用户带来了什么好处呢?一个计算量的提高不用说了,另外一个计算量不需要那么高的情况下,你可以极大的减少功耗,减少体积,所以每个晶体管的费用,这40年来一直是几何级数往下走。如果也遵循摩尔定律的话,今年只需要几分钱就可以买到一辆汽车,所以英特尔的历史就是遵循了摩尔定律的历史,也就是微创新的历史。一个是不停的创新,一个是越做越小,越做越微小化。

主持人:黄总给我们总结得非常精彩。我也想请教一下黄总,关于摩尔定律,关于英特尔的创新,你刚才讲到了,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的好处,我也听到了,实际上英特尔是可以在技术进步上迈更大的步子,但是出于商业的考虑,每两年才提高一倍,这样你每两年提高一倍,我们消费者每两年就要买一台电脑,这个是英模论的想法,今天我想请教一下黄总对这个问题是怎么回应呢?

黄节:其实大家对摩尔定律的置疑,你这个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一般来讲两个置疑,一般来讲我们还需要摩尔定律嘛,还需要这么大的计算量嘛,谁需要15亿晶体管放在那儿。这个置疑,最近听说的不太多了,人们发现不需要那么多的晶体管,但是你把晶体管越做越小以后,你的功耗会降低,这个是实实在在的。比如说大家都在讲智能手机的待机时间,每天都要充电,如果芯片功耗降低的话,充一次电一周就不用充电了,这个置疑是没有了。第二是你摩尔定律走多远,很少有人说你走得不快,两年翻一番是几何级数往下走的,因为你不可能永远是几何级数往下走的。因为我们现在做到了22纳米,已经做到很小了。

当我们做到微米的时候,有人就说微米是极限了,不能往下走了。我们从微米做到65纳米,到了65纳米的时候,就说这已经是极限了。为什么是极限呢?因为你越做越小的时候,体积越来越小,晶体管里面有漏电的现象出来,本身晶体管是两种状态,0和1,通和不通,变大了以后,就是通和更通,再往下做的话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从65纳米一下子做到45纳米,通常角度来讲,衡量半导体工业,一般来讲你越做越小,你的成本率应该越来越低,但是正是采用了这个技术以后,那么我45纳米的成品率居然比65纳米的成品率还要高,这是匪夷所思的。所以我们到32纳米的时候已经很难了,这个时候,我们又发明了我们叫做三维晶体管。我们到了22纳米,如果今年买了笔记本,22纳米的技术,再两年我们看到10纳米,再往下做,硅材料就有困难了,四个硅原子就是一个纳米,如果我的线宽做到10纳米,我的工艺就只有几个纳米了,所以我要做到分子和原子级了。10纳米以下,我们认为用硅这个材料,硅原子可能就太大了。

那么再往下走,要么是选用新的材料,要么可能有其他的新的技术出来。比如说半导体,半导体,无非是用这个0和1两个状态,我们是不是用分子自选来表示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觉得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微创新也可以是无止境的。

主持人:黄总讲了非常深奥的概念,我希望我买一台电脑可以用10年,你这样的话,我无休止的买电脑也是一个困扰。

黄节:我觉得就像手机一样,其实我觉得这个其实发展非常快,你刚才问我是不是发展不够快,我有一点吃惊,因为绝大部分人觉得发展太快了。你们看看你们抽屉里面的手机,你放在那儿不用,有多少不能用才不用了?而是新的东西太好了,不是不能用就没有价值,或者这个旧的手机拿不出手,人家一看你OUT了。

主持人:我们已经进行了一轮的发言,从自己的公司和个人进行了微创新和创新的一些阐述,也有一些很好的故事。我做一个小结,到底创新和微创新有什么差别和关系。我个人的关系,微创新可以更多的在用户体验,在市场营销,在资源的配置,这几个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谈到创新,我们是指这种质变性的创新,更多的是在产品和技术这个领域,比如说我推出一个全新的质变性产品,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或者是飞跃式的创新。在不同的领域,可能有不同的重点,微创新或者是创新适用于不同的领域。那么,关于这种微创新还有另外一个争议,有人说创新是一种百分之百的原创,微创新其实是一个伪装,是一种二次创新。比如说在中国,我们经常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在别人的产品的基础上,有这么一个提高。有人认为微创新实际上有这么一个为一些人去仿造,山寨的一些做法,提供比较好看的外衣而已。   

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嘉宾从各自的领域谈一谈,比如说英特尔是做技术领域的,英特尔能不能谈一谈,对于二次创新这种所谓的仿造,这种你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或者是你遇到的一些问题。

黄节:对我们来说,我们没有仿造的问题,因为我们一直是走的最前面的,就是其他的企业一直跟在我们后面。

主持人:有这种仿造吗?

黄节:对英特尔来讲,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你只有很好的保护了知识产权才能保护了创新者,才会有不断的创新,原创力才能出来。我理解微创新不是说一个仿造,而我的理解,正确的理解就是刚才你讲的,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能每一步骤是小的,但是仍然是一个创新的,是一个新的东西出来。然后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比如说苹果手机是一个革命性的,彻底颠覆了大家的用法和习惯,这个是对的。如果分解了以后,它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有小的部件组成的。比如说第一个触摸屏,最先不是苹果做出来的。但是这个质变是苹果显现出来的。   

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两年,新一代的芯片出来,每两年都比前两年密度提高一倍,你觉得好象也没有什么,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你仔细想想,40年当中的质变已经很多了,你看一下过去,看一下IBM的总裁曾经说过,全世界只需要几台计算机就够了。后来包括微软,比尔盖茨自己都没有预想到个人计算机会这么普及。你可以看得到的智能手机方面,其实最早的一个智能手机出来的就是黑霉,可能是最早的一个智能手机,但是它的理念就是说,不能把一个计算机放在兜里,是把一个手机放在兜里。  

主持人:其实我想问的问题是仿造可以不可以成为创新,在仿造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小小的改进地。我们有一些小企业,没有原创力,那个时候怎么办?仿造这么一个过程,可以称之为是微创新吗?   

黄节:我自己觉得,首先如果是在这个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是可以是仿造式,但是我自己觉得,我举一个国内的企业,华为,有人说华为就是仿造,是跟着最快的,现在是世界第二了,仅次于爱立信。我知道华为很早以前很注重知识产权,华为很多时候就说我用了别人家的知识产权,我是会交专利费的,只交这一回,但是它是花了很多的人员去做这个专利。

到后来的时候,就不需要做了,因为交叉专利许可,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尊重知识产权,也可以说一开始是越跟越快,到后面就变成了领先的了。华为自己在讲,到现在的时候,他们感觉到有一种很害怕的感觉,因为他前面有目标,现在跑跑跑,我变第一了,我变第二了,我前面几乎没有人了,那么你这个创新怎么办呢?所以我认为这个,你跟踪并不等于你不创新,但是你在跟踪的过程中,还是要尊重知识产权的。你不尊重知识产权,你短期可以有这样一个小便宜,但是我觉得是西瓜和芝麻的关系,你到最终的时候,你实际上是不值得的。   

主持人: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嘉宾,你们的企业在鼓励创新方面,有没有一些什么好的办法,跟我们的中小企业分享一下。哪一位嘉宾先来?   

黄节:创新是需要投入的,创新是需要企业文化的,第一点先谈投入。对英特尔来讲,前十年当中,我们每年要花50亿美金用于工厂的更新换代上,另外还有50亿美金放在研发上,所以从2010年以前,每个十年我们要花100亿美金在研发和工厂的投入上。无论经济情况有多不好,包括金融危机的08,09年,我们从来没有减少过这个方面的投入,我们非常的知道,我们是为未来投资的。那么从2010年开始的时候,我们这方面的投入翻一番,我们现在每年大概花200亿美金在工厂和研发上,为什么呢?一个现代化的工厂需要100美金,所以张总问我们怕不怕别人复制,我们看能够跟得上摩尔定律的厂商是越来越少了。   

第二个问题,谈一些企业文化。如果大家上班也好,无论是工厂还是国企、外企、私企,经常听到的就是“这个事不归我管”。翻译成中文就是我负责,或者是我挂帅,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件事情没有人做,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站起来说“我负责,我来管”,而没有人说这个事你不能管。举几一个例子来讲,我的新员工入职的时候,其中在问问题的时候,员工说我发现什么什么问题,怎么办?我马上给他讲,这是你的机会,你的机会来实现英特尔价值的地方,你应该站起来说“这是机会,我来负责”。所以说,刚才张总提到的问题别人的复制。一个企业的文化永远是别人在背后复制的话,那么你的投入永远是复制别人的话,那么你永远是一个追随者,因为你的企业文化,你的投入只能支持你复制,而不能支持你真正的创新,哪怕你是微创新。所以我觉得一个复制的文化,永远是一个复制的企业。

主持人:我非常赞成黄总的观点,我相信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会在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管理制度方面有创新的企业。刚才我们谈到很多,各自企业的一些具体做法,有些做法是非常好的,可能对我们中小企业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有些不一定有用。比如说黄总你说每一年英特尔投入50亿美元,现在是100亿美元,把我们中小企业吓到了,我们中小企业没有那么多钱。下面,我希望各位给中小企业提一个具体可行的建议,怎么能提高创新的能力,从哪一位嘉宾开始,一个具体的建议。

黄节:在深圳的厂房里面,我发现有一台做分装芯片的最好的生产线,可能是亚洲最好。我非常吃惊,我问他这个钱是有政府支助吗?没有,全部是他自己的钱,我在想,企业无论大小,你投资规模可大,可低,但是你还是要为你的未来投资,无论是金钱还是能力的培养,你还是要有一个创新的文化,就是我觉得,其实这个无论大小只是量的区别,精髓是一样的。还有一个反过来讲,这个例子很多就是我们芯片的很多小的企业,我就在想,我们一个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我觉得我们来讲,我们应该有责任,搭一个平台,让用我们这些芯片的很多小的企业来这里唱戏,我们为他们服务,我们为他们沟通政府的关系,我们为他们造势,我们为他们所影响。其实这也是刚刚我们这个会议,对500强的有感而发。   

主持人:我问这个问题就是希望每个人为我们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比较可行的,无论是大还是小的办法来改善我们企业的创新能力,每个人一个好的建议,加起来就是四个建议,我相信对我们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时间的关系,下面我把时间留给我们现场的观众和嘉宾互动,不知道现场有没有哪一位观众有问题需要跟我们嘉宾进行交流。

主持人:微创新一定是改善吗?一定是仿造吗?难道微创新里面就不可能有原创的东西吗?   

黄节:我试着回答一下,首先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这个例子简直是太多了。我们只有40多年的成长,40多年前是一个小企业。我们这个半导体这个行业,你可以看到很多这个企业的身影,一开始是做原材料的,然后可能做到计算机的主板,后来代工,后来自己的品牌就出来了。这个过程中,至少在IT行业的领域,是太多的例子了,我觉得你讲的非常对的,你可以看看,几乎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作为一个楷模。有时候我也很感叹,我们这个行业机会太多,另外一个挑战也太大,变化太快。你很难想象四年以前,苹果Iphone只有四年的历史,以前谁是老大,现在四年。

北电网络以前是全世界第一,到09年的时候就破产了,9年就完成了世界第一到世界最后。这个就意味者没有永远的,在我们这个行业没有永远是领先的。就意味者机会对任何一个中小企业都是实实在在有的。非常同意你讲的  ,你只要扎扎实实做好你的工作,现在的工作,不停的为未来投入,不停的有创新的文化,那么我觉得你们有一天很有可能变成500强的企业。

黄节:其实就是大企业失败的时候,大企业为什么会失败呢?往往是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只盯着眼前的这个客户。如果有一个新的商务模式出来了,你的客户没有了,往往是这个大企业失败的时候按,这就是小企业的机会。英特尔,我们非常的诚惶诚恐,每天都在问自己,我们会不会是下一个柯达。

文章来源:【中国厨房设备网】使用互联网资源,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同类资讯


推荐资讯 更多
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厨联科技 (c)2008-2022 CF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户服务邮箱:350319542@cfsbcn.com 邮编:610000 蜀ICP备14006818号-4 联系电话:13880215230

成都地址:成都高新区府城大道西段399天府新谷10号楼1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