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和京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热电厂以50元/吨的交易价成交2万吨碳排放量,让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开市第一天便迎来开门红。
自此,二氧化碳不再是京城空气中虚无缥缈的物质,而变成了“真金白银”的碳资产。于凤海所在的中国碳排放研究会也随之忙碌起来,最近一直接到来自全国企业的咨询电话: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如何让产品在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低碳偏好”中更具竞争力?如何面对出口中外资对于产品“碳足迹”更加透明化的要求?提问最多的,也是最典型的问题都是围绕生产低碳产品和提供低碳服务展开的。
于凤海秘书长告诉记者,在国家重视节能减排、绿色经济的宏观背景下,针对低碳产品进行认证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根据国际上的经验,“碳足迹”、“碳标签”、“碳认证”等制度已经成为自下而上倒逼企业减少碳排放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我国碳排放核算和监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低碳认证若要真正发挥效用,仍然有很多待解难题。 于凤海秘书长还表示中国碳排放研究会现已经和国内外一些专业机构达成协议,相互合作对国内的企业产品进行低碳认证。
低碳认证是国际通行做法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低碳产品认证是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碳排放量值符合相关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建立我国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将为低碳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政府监管提供科学的评价与采信依据,促进低碳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碳排放领域的话语权。
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认监委共同制定的《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已经于今年3月起发布实施。根据此办法,我国将建立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实行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统一的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统一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以规范低碳产品认证活动,引导低碳生产和消费,促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产品、服务及其过程的碳排放量进行检测、核查、审定和认证等技术评价活动,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引导低碳生产消费方式。近年来,有关国家陆续建立了碳足迹、碳核查等合格评定制度,为各国减排行动及建立碳排放市场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低碳产品认证是为了解决过去节能产品“节能不低碳”的问题,“由于低碳产品和节能产品的评价标准不一样,节能主要是针对使用阶段,低碳产品除了需要考察使用阶段,还包括原材料的获取阶段,生产制造的阶段”。
“让认证具有一票否决权”
《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主要起草人、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节能研究室主任、中国碳排放研究会高级顾问王树茂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拍着桌子说:“我国低碳产品认证机构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自身的能力建设。”
“以医院为例,其能源成本只占收益的3%,节能减排对于提升效益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所以很多企业减排的动力并不强。”在中国碳排放研究会高级顾问王树茂看来,企业自己不去减排,低碳认证再没有技术手段来约束企业,低碳就是空谈。
目前国际上一些成熟的碳足迹认证机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计算标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认证,并为合格的产品标注“碳标签”,据了解,这种“碳标签”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中企业竞争的一项优势。
除了在技术上,国内低碳认证工作有向国际学习的巨大提升空间,在低碳制度设计方面也有不少文章可做。“政策应该让通过低碳认证的产品得到奖励,让没有通过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在市场准入时遇到障碍,一奖一惩间企业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于凤海秘书长给记者举了包钢的例子:该企业做了很多节能降耗的工作,但是因此增加的成本却让企业失去了竞争优势,反而是一些忽视能源消耗的中小型企业从中间接获利。
于凤海秘书长表示,国家有很多方法可以鼓励企业压缩产能,比如在项目立项环节加快速度,在土地审批环节给予差别化的土地优惠,在资金支持方面给予银行绿色信贷,在研发阶段和实验环节给予科研补助,以及最终绿色产品的财政税收减免。
“要让低碳认证拥有对产品的一票或者多票否决权。” 于凤海秘书长说,要让企业重视低碳产品认证,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惩罚政策”配套使用,要让通过认证的企业切实获得好处,让通不过认证的企业付出代价。
“不能让国外牵着鼻子走”
2008年10月,英国正式发布了《产品碳足迹核查》标准,目前很多国家、组织和企业所进行的产品碳排放评估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参考了该标准。而沃尔玛、宜家等自愿实践“低碳”甚至“零碳”的大企业在采购流程中也日益提高碳排放标准,从而给国内的上游供应商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据于凤海秘书长介绍,我国光伏、纺织、家居等产业已相继面临国外碳足迹的要求,但通过认证的企业凤毛麟角,未来我国企业还将要面对更多国外筑起的“绿色壁垒”。而且,目前碳足迹测算标准都是拿捏在发达国家手中。
对于这样的趋势,于凤海建议我国应在低碳认证标准的制定和核查上争夺话语权。通过制定适合本国的碳足迹标准、认证措施,或者积极探索其他类似的低碳认证方法,建立对自身有利、能够与发达国家平等对话的低碳认证与核查机制。“从学术角度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从技术角度确立一个可操作的流程,从政策角度推动企业去自觉自愿执行。”
“不能总让别人牵着鼻子走。”中国碳排放研究会高级顾问王树茂说,目前国内低碳认证的第三方机构发展相对滞后,绝大多数机构出具的低碳认证都不被国际所认可,所以更应积极主动地去争取话语权。
“碳标签、碳认证看上去很小,具体到一个产品所增加的成本也不过几角钱,但从大的产业来讲,增加的生产成本侵蚀了我们的竞争优势。” 于凤海秘书长说,低碳产品认证的发展不仅在国内环境恶化的前提下显得迫在眉睫,在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也是重要的筹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低碳产品认证工作要加快建设。
【中国厨房设备网】发表的文章内容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