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指出,我国制造业较为突出的有三大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二是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三是资源浪费、污染严重。除了“内忧”,还有“外患”。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两头挤压和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确实需要一幅推进制造业发展的蓝图,“中国制造2025”计划可谓恰逢其时。
在分析“中国制造2025”的内在逻辑时,经济专家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而中国要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发展,发展方式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就是工业2.0、3.0、4.0同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互联网+”指引中国制造
“互联网+”战略是李志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重点,引发了各个行业的广泛讨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各行各业,实现产业重构和资源重组,引领新一轮的价值创新浪潮,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
这种将新技术加入到老行业的产业变革方式,实际上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独创,回首200年来的工业化进程,虽然两次工业革命,包括第三次信息革命各有侧重,但三次革命本质都是一样的范式,都是新技术与老行业的加法实现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这里蒸汽机就相当于互联网,是一个新技术新工具的代表,产业革命的“新工具+老产业”的范式广泛得到应用,比如蒸汽机运用到道路运输之中,产生了火车和汽船,带动了海陆运输的速度革命。可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一次“蒸汽机+”的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为标志,我们依然可以管它叫做“电力+”的时代,遵循与上一次同样的轨迹,电力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又出现了新的一批发明工具。比如:电话,可以被视为电力运用在通信产业的创新;收音机、电视机都可以视做电力运用在媒体传播产业的结果。两次产业革命,既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效率革命,也带来了通信领域的速度革命,信息传递和生产效率的快速发展,必将在“互联网+”的时代更为鲜明地体现出来。
按照这一范式逻辑,第三次产业革命,也就是我们正处于的这个信息革命时代,此时的新工具是互联网,信息革命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互联网加到了原来的产业中,使之更具效率、更具智能,带来全新的速度革命。
产业模式再造
互联网作为一项伟大的发明成果,经过近十几年以来的发展,对我们的商业生活和社会结构带来的挑战与转变之大是以前的任何技术所无法比拟的。这里讲的互联网,应该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在内的全互联网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这些要素在以往的服务业中广泛应用,已经产生了很多变革效果。如果被应用在作为国家发展基石的工业制造业,那么则会产生全新的运行体系。因此,对于“互联网+”时代商业规律的理解和把握,除了最直观的纵向速度革命之外,还会从宽度来重新构造传统工业制造的内在模式。
首先,“互联网+工业”改变产品属性。这里的互联网主要是指基本的信息传递与交互网络,工业上融入互联网技术,目的就是将死的产品变成活的产品,也就是实现产品的数据化、智能化。目前,发展得最快的还是我们最贴身的设备,也就是智能可穿戴设备。根据IMS报告研究,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有望在2016年达到1.71亿的出货量,而2011年出货量仅为0.14亿。可以预见,工业互联网化将不会仅仅局限在手表、眼镜这类小配饰层面,而是将各类工业产品都安装数据模块,实现远程操控、实时感应,与使用者进行数据交换。
其次,“互联网+工业”整合生产流程。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传感器在工业制造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实现各生产设备可以自发地实现信息交换、自动控制和自主决策,这种生产线上的实时数据反馈调整,能够帮助企业做好资源的配置、减少库存、提高效率。德国的工业4.0就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关键在于构建网络化物理设备系统(CPS),实现整体控制。比如:传统的企业生产线是静态设置,奔驰生产线不能生产宝马的部件。但是在工业4.0的未来,是能够将生产线实现动态化的,车辆部件的混装搭配能够实现,而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将得到满足。
第三,“云计算+工业”强化系统协作。互联网企业最为热衷的即是这一模式,运用手中的大数据资源和云平台,为生产企业建立统一的智能管理服务平台,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提供统一化的信息技术服务,并加强产品的实时监控与预警、维护,提高稳定性和各个产品的整体协作效率。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相比工业4.0,很多时候侧重于这种智能化的产品协作,背后依靠的就是美国强大的互联网企业资源。
最后,“互联网商业模式+工业”重构产销关系,互联网对于以往的生产-消费的模式进行了颠覆,生产与消费不再是先后顺序,而是同步进行、产销一体,边生产边消费。这就带来了服务的重要性,互联网企业动辄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硬件,换来的是用户的时间成本,并通过配件服务来获取长期回报。工业制造商有效利用这一商业逻辑,将会改变过去产品的概念,变成服务型生产,而且利用后续服务获得盈利也改变了以往的赚钱模式。
逆向颠覆的路线图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切身体会到,这些年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深刻变化和影响,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个是以交易和物流为中心的产品销售领域,一个是以金融和通信为代表的生活服务领域。前者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京东,通过互联网改造以往的零售行业,让线下零售转移到线上完成,随之带来了电商产业的突飞猛进,实体渠道受到严重冲击,并倒逼国美、苏宁这些老渠道去转型。后者的代表性业务即互联网金融和OTT业务,让用户感受到了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体验,还有更经济实惠的服务品种。
如果将互联网到目前为止的这些影响和改造行为定义为“互联网+”的第一阶段,那么下一步“互联网+”的进军方向,一个是从零售领域逆向推进到生产制造领域,另一个则是从服务业逆向推进到工业,也就是第三产业倒逼第二产业的转型。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将是工业制造业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的两化融合以及中国制造2025,都是此阶段殊途同归的规划。
那么,最后的问题就是,最终“互联网+”的滚滚巨浪将走向何处。按照这一逆向推进的路线,一个是从生产环节进一步逆推到最初的原材料环节,也就是能源领域的互联网化。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宏伟蓝图,信息通信技术与新的能源系统相结合产生的能源互联网,将可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另外一条路线,则是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也就是向我们的农林业推进,实现农业互联网化。假以时日,“互联网+”的范式和模式再造,同样复制到农业和能源领域的时候,我们恐怕真的要面对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界定,这又将会引发一系列从文化到思想的巨变。
无论怎样,过去几年,“互联网+”已经徐徐而来,开始了产业的改造。今后的时间,将是工业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和重构的阶段,也是决定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决定时期。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4.0概念引领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这种智能化的改造思想,可以被我国已经实现自动化生产的部分企业学习效仿。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制造业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人员素质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互联网+”并不能改变这一现状,因而,未来的“中国制造”不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可以率先借鉴。但更应该看到的是“互联网+”作为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中国从中还需要做很多基础的工作,发挥好不断深化和扩散的互联网效应,将我国的工业制造业指引到2025年。
发展智能制造四大维度
智能制造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和产品的智能化程度都比较高。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来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业务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高。从产品来看,产品采用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较高。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内容,是两化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在车间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推广物联网技术,发展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设备联网,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支持传统软件产品提供商向云服务提供商转型,鼓励企业在工业设计、工业仿真、企业管理等方面应用云计算平台。鼓励企业开发App,推动传统业务应用系统App化,开展微博和微信营销。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分析,以便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实现精准营销。鼓励企业在工业设计、产品制造等方面应用3D打印技术。
推进关键业务环节智能化在研发设计环节,采用智能化的三维数字化设计软件、计算机仿真系统等手段。在生产制造环节,采用工业机器人、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手段。在经营管理环节,采用商业智能(BI)系统等手段。在市场营销环节,采用大数据营销等手段。
推进产品智能化把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到产品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推进产品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增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鼓励企业开发智能汽车、智能船舶、智能机械装备、智能家电、智能家具等。利用物联网技术对销售出去的产品的运行情况进行远程监测,对故障进行远程诊断,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分类指导,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智能化对于食品、医药、化工等流程型行业,重点发展全自动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在线检测等技术,实现生产控制、产品检测的智能化。对于机械装备、汽车、船舶等离散型行业,重点推广高级排产系统(APS)、MES等,建设智能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对于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重点发展绿色智能制造,推广变频节能技术,建立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中心,实现生产工艺流程优化的智能化,促进本行业的节能减排。对于煤炭、铁路、民用爆炸物、船舶、航空、核电等,重点发展智能化的在线监测和预警系统,实现对设备的运行参数以及温度、压力、浓度等运行环境参数的在线自动监测,当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能够自动报警,并自动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要把发展智能制造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工业结合起来,以发展智能制造带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的发展,以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来支撑智能制造的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推动传统机械装备行业向工业机器人行业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把工业机器人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和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业。
构建智慧企业三大途径
智慧企业是指生产经营智能化水平较高的企业,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与传统企业相比,智慧企业拥有“数字神经系统”,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能够灵敏地感知到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并快速做出反应。构建智慧企业,关键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的感知能力、反应速度和管理决策智能化水平。
提高生产经营的智能化水平在研发设计方面,应用3D打印、智能仿真等技术。在生产制造方面,采用工业机器人、工业物联网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需求。在经营管理方面,采用BI系统或企业经营“仪表盘”系统,让企业负责人像驾驶汽车一样驾驭企业;建立知识库、知识管理系统和E-Learning系统,使企业知识得以不断积淀,管理层和员工可以快速掌握有关业务知识。在市场营销环节,对销售数据、客户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加强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推动各业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部门之间、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构建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流,建立起一个从设计到销售再到设计的“信息闭环”,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建立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互联网思维。要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采用互联网众包/众筹模式解决技术和产品研发难题。采用互联网金融模式解决融资难问题。通过微博、微信等开展网络营销,采用O2O模式扩大产品销路。开发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产品,使产品能够远程控制、远程监测,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品服务化。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