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以保障人类健康、安全、卫生等为由采取大量技术性措施,在制定技术标准等方面设置了大量的技术壁垒内容。这些技术壁垒内容,不仅成为各国抢占技术竞争制高点的有力手段,而且已发展成为技术竞争的主要形式。
根据欧盟食品及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发布的食品和饲料类产品通报统计,今年1—5月,中国地区约60批次的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涉及的产品主要包括不锈钢厨房设备、酒店用品餐具、刀具、金属烧烤架、蛋糕模具以及食品处理器、电煎锅等厨房设备。输欧食品接触材料频遭通报、退货,生产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
要增强风险意识
浙江省是我国食品接触产品出口大省,出口额连年保持快速增长。据浙江金华检验检疫局统计,今年前5月,该局共检验出口食品接触产品8493批次、货值逾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5.1%。其中,塑料制品出口4807批次,货值787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4%和12%。金华的出口产品主要有不锈钢制品、塑料制品、一次性纸质餐具、铝制品等,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中东、俄罗斯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以来,宁波地区出口也再创新高,第一季度,宁波地区食品接触产品累计出口7118批,货值1.1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82%和17.53%。与此同时,企业出口的严峻形势也不容忽视。据宁波检验检疫局技术人员介绍,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多等影响,我国出口食品接触产品已成为国外通报的“重灾区”。
2012年,欧盟食品与农产品快速通报系统(RASFF)对中国产品发布的547项通报中,涉及食品接触产品的达218项,占比39.85%,产品主要包括密胺塑料制品、尼龙塑料制品和不锈钢及金属制品。从宁波检验检疫局得到的信息也显示,2012年至今,仅宁波检验检疫局就已接收出口食品接触产品相关通报案例达33起。
从被通报产品的情况来看,欧盟一般涉及有害物质迁移、重金属超标以及感官不合格等。而美国主要在于产品可能造成消费者特别是儿童的人身伤害,如儿童餐具上的油墨重金属、塑料餐具易碎裂导致儿童窒息等。日本、韩国等近年来对食品接触产品的抽查也趋严。
现阶段我出口企业还存在掌握信息不同步或应对不及时等问题,被通报产品轻则被责令整改,或被要求撤出市场或召回已售出产品,尚未进入市场的产品则直接被海关拒绝进口,建议相关出口企业务必要提高出口风险意识,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质量管理能力。
各国法规频频升级
食品接触产品与消费者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已引起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关注。仅2011年以来,欧盟就先后发布了包括(EU)No10/2011法规、禁止生产含双酚A塑料奶瓶的2011/8/EU法规,还有专门针对中国地区的(EU)No284/2011法规,要求起运自中国和中国香港的密胺和尼龙厨具必须批批提供合格报告并实施严厉的到港核查。
今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了《关于修正部分食品卫生法施行规则的省令以及修正部分食品、添加物等的规格基准文件》,对《食品、添加剂等规格基准》进行了修订,其中部分修订内容涉及食品器具、容器包装。输入日本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装等相关食品接触产品必须凭依据新法规进行卫生检测的测试报告方可通关。
我国是欧盟最重要的食品接触材料出口国。今年6月20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成员国委员会(MSC)达成一致共识,确定镉、十五代氟辛酸铵盐(APFO)、全氟辛酸(PFOA)等6种物质作为高关注度物质,加入到授权候选清单中,目前欧盟规章《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简称REACH法规授权候选清单上物质已增加至144种,这已是该候选清单第九次更新。
应对策略及建议
一是加强供应商管理,重点把好原料关。大部分食品接触产品生产企业对生产原料的加工仅涉及到吹塑、注塑、装配等过程,基本不影响产品的化学性质。对原料的管理是控制成品安全卫生项目是否合格的关键因素。企业应建立起关键原辅材料管理台账和产品销售台账,台账记录完整,具有可追溯性;建立关键原辅材料质量验收制度,定期对其原辅材料做相关检测;对首次使用的原料、新工艺、新配方和新器型等进行试制并进行安全卫生控制项目的检测;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定期对供方进行考核及评价。
二是加大对产品特性的研究,重点监控关键控制点。不同的产品工艺(时间、温度等)会对不同产品的迁移量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生产助剂的选择也会影响迁移量的检出。生产企业要对电镀、喷涂、硫化等工艺进行重点监控,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的动态识别、确定安全卫生项目控制关键点。
三是重视通报敏感国家的技术法规和要求。以意大利为例,其对不锈钢中铬和镍迁移限量比其他国家要严格得多,这也是我国遭欧盟通报的金属制品中,出口意大利的占绝大多数的原因之一。因此,相关出口生产企业应当重视对意大利相关技术法规和要求的收集,积极与意大利客户联系。
厨房设备专家表示:“食品接触材料制造企业除了对出口国家进口标准和法律法规信息加强了解,以及高度关注限定项目和限量外,还可借助国际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及时了解最新法规动态和专业技术支持,在加强产品质量保障的同时,增强风险应变能力。”
【中国厨房设备网】发表的文章内容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