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设备网
手机版
首页> 资讯>政策法规> 正文

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 助推简政放权

发布时间:2017-05-26 09:21:44   发布人: 互联网    点击数:545  

从5月1日起至5月20日,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连续多日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网络媒体报道及转载量达到18964篇,传统报刊报道量为1277篇。在网络互动社区及自媒体微博、微信平台上,这一话题也保持了较高的热度。论坛帖文、博客分别为1696篇、931篇。微博1195条、微信6003条。

1 舆情概述

近期围绕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各种“奇葩证明”成为舆论热议话题,从证明“你妈是你妈”,到证明“你没结过婚”;从评劳模需盖齐8个公章,再到诸暨市民跑8次拿不到“我妈被火化”证明。在简政放权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一些“堵点”、“痛点”、“盲点”依然存在,反映了政府有关部门在服务民众“最后一公里”上存在的窘境。

破解“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国务院给简政放权划出时间红线。

5月6日,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郑重宣告:“‘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个历史概念,今天就彻底终结了!”会议决定,在前期大幅减少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再取消4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将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今后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

舆论普遍认为,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就是要堵住“权力清单”之外的旁门左道,把改革推向纵深。让改革更好地契合民意,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2 舆情发展态势

自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宣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该话题迅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次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重要文章报道此次会议;《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级媒体也纷纷发文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进行解读;《新京报》、《北京商报》、《经济参考报》、《第一财经日报》等都市类、财经类媒体及各地方媒体也作出了重点报道,当日媒体关注度攀升到峰值。

5月15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的第二天,媒体关注度再次达到峰值。《人民日报》连续刊发两篇文章,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创新加强政府管理、优化政府服务、确保改革措施落地等角度进行详细解读,央视在《新闻联播》中给予重点关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撰写评论文章热议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的积极意义。同时,网民亦纷纷在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上发帖留言,表达看法。

3 繁琐审批流程的背后隐藏权力寻租

各级政府部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繁多,导致行政审批泛滥。它的存在不仅增加社会运行成本,更容易滋生腐败,败坏法纪和社会风气。

近日媒体频频曝光的各类“奇葩”证明就让这类非行政许可审批暴露在公众面前。有媒体发问,为何连总理都认为是荒唐的事情,一些政府部门却乐此不疲、死抱着不放?

“最关键的因素,当然是利益驱动。”《中国青年报》一针见血地点出本质,“审批是现实的权力,也会带来实际的利益,潜藏众多的寻租机会。”文章以落马的发改委煤炭司“两亿司长”魏鹏远为例,其虽然官阶不高,但因为掌握重要领域的审批权,上门送钱的络绎不绝。因为手里掌握审批权,根本不用主动索取,批给谁、给谁先批,只要个人稍微动动笔,就可能影响数以亿计的资产和财富。这样有“含金量”的权力,怎么可能轻易放手?

新华网指出非行政许可审批繁多的实质是公证滥用。中新网引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的观点表示,这是权力机构的“任性随意”,服务意识不足。在非善意的管理方式下,将服务对象看作不平等的对象,容易居高临下、颐指气使。

4 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 增强群众获得感

非行政许可审批,一度被代指为“制度后门”和“灰色地带”,滋生的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阻碍政府效能的提升,侵蚀政府公信。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舆论各方做出积极解读。

《人民日报》认为,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以“壮士断腕”的改革信心和决心,着力解决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重大问题,促使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日报》指出其意义是把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要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让改革更好地契合民意,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新华每日电讯》表示,这就是要堵住“权力清单”之外的旁门左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荆楚网表示,非行政许可审批的退出,就是在对公权力进行限制,旗帜鲜明彰显法治要义。

据《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今年要取消200项以上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在6月底前上报清单,12月底前完成取消任务。《人民日报》引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的观点称:“现在工作方案明确划出了时间红线,倒逼政府官员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克用认为,在几轮简政放权的动作中,政府越来越重视抓落实,政策越来越具体,时间越来越压缩,懒官、庸官的生存土壤正被逐渐清除。

5 治理“审批依赖症”需转变政府职能

舆论认为治理“审批依赖症”,既要解决“不愿放”的问题,也要解决“不会管”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指出,本届政府力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就是为了双管齐下解决这个问题。《光明日报》在《权力清单制度要破解哪些难题》中指出,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要动静平衡;二是要协调配合;三是要条块结合;四是坚持按清单行权、履职与依法行政统一。

如何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人民网认为,政府权力设定决不搞模糊边界。现代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把该管的管好,把该服务的服务好”,其他都交给市场,唯有如此,才能让群众在这场改革中真正受益。齐鲁网提出,放权就要放得彻底,取消就要取消干净。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需防“红顶中介”。

6 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获网民点赞

从网民言论看,有超过六成的网民表示,“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寿终正寝是民众的福音,值得点赞;近六成的网民认为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是简政放权迈出的重要一步,期待行政体制改革能为民众带来更多红利;在简政放权的新形势下,对于政府如何正确地行使权力,一些网民提出了建议:近四成的网民提醒,转变政府职能应警惕一些部门借“红顶中介”改头换面,行权力寻租之实。三成网民提出,细化权力行使标准,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公众的监督,是堵住“暗门”“偏门”的有效方式。还有部分网民建言,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就是要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的能动作用。

舆情点评

从5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宣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到1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 这标志着“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媒体和网络两个舆论场在热议的同时,都给予了积极解读。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各大中央媒体纷纷重点关注该举措的进展,并探讨其对经济和社会的积极意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存在,直接导致很多不规范的行政行为,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损害政府公信,是迫切需要清理和规范的“偏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释放出强烈的信号,那就是把改革推向纵深的信心和决心。媒体认为下一步破解“审批依赖症”,关键在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消除模糊的权力边界,加强监管,防止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变通,使好政策真正落地。

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获得网民的一致赞扬。深受各种“奇葩证明”之苦的网民期待简政放权能为深化中的行政审批改革清障,激发创新活力,使民众共享改革红利。网民在为政府的改革魄力点赞同时,也呼吁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调动市场的活力,助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希望政府能够严格遵守“权力清单”,做到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在群众监督的聚光灯下让“偏门”、“暗门”无处遁形。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央以“壮士断腕”的胸襟和勇气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服务意识,简政放权的决心之大、措施之坚决令人振奋,未来的成果令舆论期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白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同类资讯

推荐资讯 更多
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厨联科技 (c)2008-2022 CF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户服务邮箱:350319542@cfsbcn.com 邮编:610000 蜀ICP备14006818号-4 联系电话:13880215230

成都地址:成都高新区府城大道西段399天府新谷10号楼17F